今年春晚有一个特点,就是增多了对方言的运用,通过介绍不同地区的语言特色、不同地区的语言类喜剧,让大家对方言有了更多的认识,打破了东北话一统春晚的局面。这个尝试虽然不会让所有人都满意,但需要对导演的胆识点赞。
保护方言体现个人色彩
使用各式各样的方言交流,已经成了一种新的交流感情、展现幽默的方式,最出名的当属芒果台的"扶栏山",和去年春晚的"猴赛雷",通过对方言的一点修改,使原本单一区域的交谈变成全国性的调侃,最后终将深入人心,让大众改变对方言的看法。
除了被调侃外,方言最大的功效就是归属感。异地他乡,两个并不熟络的人,一口浓郁的方言,叽里呱啦地唠两句、说说家乡的变化,就觉得异常的温暖,人生最期待的无非如此——寒窗终及第、他乡遇故知。
世界越来越小,啥都得学啊
方言不仅亲近了同乡人,还拒绝了外乡人,最出名的被拒绝的例子就是"唐人街",因为无法完全融入当地生活,拥有同样生活习惯、语言的自然而然聚居在一起;现在各个城市的同乡会、老乡会等也是如此,入会的标准说高不高、说低不低,说两句家乡话嘛,不用什么强制手段,就能听得出你是正品还是赝品。
虽然有如此众多的同乡小团体,但是全球融合已经势不可挡。以前听香港人说中英文混搭的说辞,会觉得不舒服、有本事你全程英文啊,会忍不住一ju灵,把一身鸡皮疙瘩甩落满地,现在北上广深已经照葫芦画瓢,"hi,jack,hi,rose,我就寻思着也没啥说的,就是想给你个surprise"。
随着越来越多的不同肤色的人进入越来越深的内陆地区,擅长化骨绵掌的国人用热情好客的方式把他们融化在多彩的文化当中,同时积极学习接受来自外族异邦的语言、礼仪、文化,中国自古以来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开明开放的兼收并蓄,失去了中心地位的华夏大地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竞争。
融合大势难抵挡,未来听不懂暗语
学的越来越多,掌握的却并不一定够。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有更多自己的想法,被保护的他们有更强的挣脱束缚的冲动,他们不循规蹈矩的学习本来的语法,而是经过网络的整理之后,迅速传开用于他们交流的"方言",以此来宣扬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态度。而对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人,如果不与时俱进,很容易就没办法跟年轻人交流了,因为你听不懂中英法粤混搭的语言、看不懂图文并茂的火星文、不了解卡卡卡卡卡死了的鬼畜。只能怪网络社会推进得太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