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这个成语出自《道德经》第八章,自古以来,无数人把它奉为为人处事的最高准则,而对它的解释也是各有差异,但核心思想并未偏离太多,总而言之,就是我们立身行事要合于“道”,而水的品性是比较接近道的,“故几于道”,它究竟有何深意呢?
原文句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古文今译:
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我的理解:
水善于滋润万物,上善的人也是如此,他善于成就别人,同时也成就了自己。所以说,“利万物”也是需要方式方法的,否则可能会像我们说的“好心办坏事”,或者“人善被人欺”,善良本身没有错,也许只是我们用错了方法,也许是超出了自己能力范围。
比如,你想救济一个人,他本来是懒的,而非贫穷,你想着去帮扶他,可是越扶越是扶不起来,他觉得反正有人关心我,反正你饿不死我,这就出问题了。一片好心去为人做事,结果适得其反。
“善利万物”,是说对万物要有利的、有好处的,这也包括我们自己,我们“自己”也是这万物之一。比如有人说“我都是为了你好”,可做的事却在伤害对方,或者双方都受到了伤害,那就“不利”了、不好了。
如果我们去救济或帮助他人,而要以牺牲自己为代价,这也不是“善利万物”,有一句话叫“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除非是自己心甘情愿的选择,那就无所谓好坏、对错。我们说“有多大的能力,就做多大的事”正是此理,只有帮助一个人的能力,那就帮助一个人,如果想要拯救社会,那就要承受一般人无法承受的苦痛,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决心,去提升自己拯救天下的能力。
上善的人,尽其所能帮助别人、助人成事,“善利万物而不争”,但他不和别人争功、争名、争利。“处众人之所恶”,即使功成名就,也像水一样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功成不居,谦逊待人,所以最接近于道。也就是说,这样的人的品性跟水很相近。
然而,究竟何为“道”呢?若要真的了解“上善若水”的境界,只怕要认真研读《道德经》不可,市面上那些高挂“上善若水”的牌匾,或者打着“上善若水”的口号,多半都没有真正搞明白这几个字的深刻含义,否则也就不需特意标榜了!
我们说治国之道、为君之道、为官之道、为长之道、人生之道,若非要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国的文化,那就应该是“道”了吧!
我也还在不断学习精进之中,若有纰漏或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