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宁焦点解决网络初17中19
坚持分享557天(2021.2.15)
本周约练0次,总计158次,
读书打卡第244天
拆书《被讨厌的勇气 》 第三十四天
一、概述
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必须得尊重的具体第一步是关心他人兴趣。
假如拥有同样的心灵与人生情况会如何。
勇气会传染尊重也会传染。
二、要点
【他人兴趣】
孩子们沉迷于电子游戏,很多父母或者教育者都对此非常反感,希望能够带给孩子更多有用的东西,或者是有价值的东西,劝阻其不良行为,没收书籍或者玩具,只给孩子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当然,父母这么做是在为孩子着想,但这完全是一种缺乏尊重,只能逐渐拉远与孩子距离的行为,因为他否定了孩子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兴趣。
只是去关心孩子们的兴趣,无论在你看来是多么低俗的游戏,都首先试着去理解一下他到底是怎么回事,自己也去尝试一下,偶尔再和他们一起玩玩,不是陪你玩,而是自己也投入其中愉快的享受。这时孩子们才会真正感到自己作为一个人被认可、被尊重、被平等对待,而不是仅仅被当做一个孩子。
关心他人兴趣,不可以仅仅是远距离的观望,必须亲自投入其中。没有投入其中的你,只会高高在上的批评,那不合理,这有毛病,这种做法既没有尊重,也不可能有共鸣。
【共鸣】
有一个根本不想学习的学生,此时去追问他,你为什么不学习?这种做法本身就表现了缺乏尊重的态度。不要这样做,而是去想一想,假如自己和他拥有同样的心灵和人生的情况会如何?想象一下自己和他处于相同的年纪,生活在一样的家庭,交着和他相同的朋友,拥有和他一样的兴趣,如此一来也就能想象出那样的自己在学习这个课题上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以及为什么会拒绝学习?
这就是共鸣。
假如我拥有和此人一样的心灵和人生情况会如何?如此一来,你就会意识到自己也一定会面临和此人一样的课题吧,于是也就能理解他人。继而就能够想象到自己也一定会采取和此人一样的做法吧。
共鸣是接近他人时的技术和态度。
【尊重】
不俯视,不仰视,不讨好,平等对待。教育者的职责就是尊重孩子们,并教给他们什么是尊重?
尊重就是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三、感悟
今天拆书的收获是,生活中我们尽可能关注他人兴趣,针对他感兴趣的话题和他产生共鸣,然后尊重他的一切。并通过我们对他的尊重,带动他去尊重身边更多的人。
这是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观点。同时我也想到了从朋友圈里看到的这样一句话:
与每一个孩子建立起“我和你”的关系。
回顾过去的2020年秋季学期,我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重心放在批改作业,挑选优秀作文制作美篇上。突然间看到“与每一个孩子建立我和你的关系。”这句话时,突然有一种当头棒喝的感觉。这一棒让我幡然醒悟,我是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我和作业,我和美篇打交道,而忽略了和每一个鲜活、有个性、生机盎然的生命个体建立联结。
哪怕是一学期能和每一位同学有十分钟深层次的沟通交流,那也应该是大有益处的。这十分钟就属于这一位同学,和他聊一聊他的兴趣爱好,他有什么特长?最近他学习的节奏怎么样?他有没有什么烦恼?他最欣赏自己身上所具备的什么品质?他取得了什么自认为还不错的成绩?他喜欢楼下先开花后长叶的紫藤萝吗?在提高体育成绩的方面,他又有了什么心得体会吗?在他家里面有没有上演过姐弟兄妹大战的场景?当时身旁的父母是怎么样应对的?对于早出晚归的父母,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
……
当我们俯身倾耳的倾听学生们的世界,当孩子们愿意把他们心底最真实的声音拿出来和我们分享,当师生之间就像是朋友一般真诚的相处,这也许就达到了教育的初心。
老师不是高高在上,以上位者自居。学生也不会对老师的要求视而不见。当这一切只然而然发生的时候,教育就真的能起到既教书又育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