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月我跟着张小桃老师的共读群认真精读和参与讨论了《刻意练习》和《学习之道》两本关于如何学习的书,受益良多,为我接下来五门科目的应考打下了很好的心理建设,并且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方法论。
通读完《学习之道》后,对我影响最大的有三个方面。
第一:在学习中你要利用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的适当转换来让自己深入理解问题,不断获得灵感。 a、当你在进入专注模式前,可以先来点仪式感。比如做个10分钟的冥想,将书桌上的物品摆放在你觉得舒服的位置,倒上一杯好喝的饮料,条件允许还可以点上香薰。打开番茄钟,让自己全然投入进学习,慢慢进入心流状态。我在最近的学习中还发现了用番茄钟读书的一个好处。在开始之前设定这个番茄钟内要精度完一个章节并对每页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有了时间的限制,逼迫我必须以最高效率阅读,记忆(没有分神的时间),这样的精度反而比以前看书更有效率和全局型。
b、接下来是如何好好利用发散模式。
发散模式的第一个作用是让你在专注学习一段时间后大脑和身体都充分的放松,这样有利于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更好的投入。在发散模式的状态下,你可以做做运动,冥想,吃东西,听音乐,大笑(哈哈),睡觉,看电影(书上说这个方法不好,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在看电影时找到了灵感)等等。
发散模式的第二个作用是帮助你想个好办法。
学习上可以是解决很难啃的数学难题,找到了写作的灵感,想到了很妙的学习方法等等;
工作上,像书里提到的爱因斯坦和其它的伟大数学家就常常利用发散模式找到一个个实验的突破点。
生活中,发散模式也大有用处,我和老公在前一天晚上争吵,睡前我还在想他怎么会这样,太过分了,结果睡了一觉起来,我就觉得昨晚发生的事根本没什么大不了,很快就和老公和好了。这就是发散模式帮我转换了思维。
第二:建立学习组块。学习组块这个概念我在上个月读刻意练习时第一次接触到,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和共读群里小伙伴精彩的讨论,我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要建立一门学科的知识组块,首先要用你的专注模式专注的学习各个节点的概念,通过专注、放松、专注、灵感,不断迭代,将该学科的知识点(尤其是最重要的知识点)熟练掌握。
熟练掌握后,就可以动用你的右脑对知识点进行类比了。你可以把她们想象成你熟悉的事物(最好两者之间有些关联性),这样,当你看到这些知识点时,呈现在脑海中的就是一个个生动的物品、人物。这些知识点瞬间就和你亲近了很多。
最后,把这些熟悉的物品放在你熟悉的各种不同场景里,形成一个一个的记忆宫殿。这些记忆宫殿就帮你构建了学习组块。当碰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你能马上调出对应的记忆宫殿,将相关的知识体系运用到问题上。
第三:学习一个知识点后,刻意的、有规律的回想,测试,能够帮助你搭建深层次的知识组块,真正的将所学溶进你的思维框架里。
a、刻意的。每看完一页书,逼迫自己盖上书,复习一遍书上的内容,归纳要点,写在书上空白页。这点对我来说很困难,因为我以前一直抱有一种观念和态度,看完了就好,复述和归纳太浪费时间而且也费脑。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必须改正,刻意练习,将其流程化。
b、有规律的。学习完一个知识点后,马上复述一遍最重要,但是要想长久储存在大脑中,还要隔段时间就拿出来温习。比如一天一次,一周一次、一月一次。有一个很好的学习工具可以帮助你在零碎时间重温知识-学习卡片。现阶段我的做法是将每天所学知识(需要记忆和理解的)写在卡片上,正面是标题,背面是内容,将卡片挂在脖子上,提醒自己利用各种时间温习知识点(一开始执行的不太好,我会慢慢改进)
学习,是需要不断的自我迭代的,也许我现在领悟的这些方法并不十分正确,但是我相信,只要我马上行动起来,在行动中试错、迭代,我会朝我的目标越来越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