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听圈外同学《个人发展战略》训练营体验课,在听第4节课程:(1.4三种方法,将知识内化成能力)下面是一些总结:
本节学习收获:掌握将所学知识内化成能力的3个方法,盘活你脑中的知识
陈铭在《奇葩说》中举过一个例子,很好地解释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他说:水在零度的时候会结冰,这是一个知识,是对外部客观规律的归纳和总结。在未来的时间中,我在什么时候、把什么味道的水、变成什么味道的冰棒、卖给谁,叫做智慧和能力,它是指对知识的处理和运用。
怎么做,才能让知识内化成能力,让自己的能力快速提升呢?今天给你三个方法:1.掌握20%的核心;2.知识和问题互相靠;3.做系统化训练。
1.掌握20%的核心
回想一下我们大学的考试,虽然一学期的课很复杂,但大多数人也是用考前一周的时间去突击的,只要抓住了核心,最后的考试成绩其实不会差。
我们常说的“二八原则”,其实这里也适用:一个领域20%的核心内容,能够解决这个领域80%的问题。
所以,掌握这20%的核心,就是我们快速提升的关键。无论是知识也好,能力也罢,想要快速提升,都是如此。
上面说的是技能,其实能力也是一样的。大部分的思维混乱,都是因为缺乏结构化思维,而结构化思维只要掌握三个特征就可以,包括主题鲜明、归类分组、逻辑递进,不管写作、演讲还是会议发言,做到这三点就可以显得思路很清晰。
2.知识和问题互相靠
我们经常有一种感觉,平时明明学了很多知识,但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苦思冥想,试图从记忆里找知识来解决问题,可就是想不出来,没有任何思路。但是,也有极少数人,学一个知识,就可以举一反三地解决很多问题。
实际上,之所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想不起用什么知识,是因为知识和问题之间是脱节的,他们是分别存储的。
比如你学习了马斯洛五层次需求的知识,你在学这个知识的时候,就没想过它可以用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只是知道了一个概念,那么当你遇到团队管理问题的时候,自然也想不起来能用这个知识解决,也就是说,你的问题很难把你脑中的知识调用出来。这种现象,是造成我们所学的知识无法内化成能力的关键原因。
那么,如何让知识和问题链接起来、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轻易调用知识呢?答案是:知识向问题靠,以及问题向知识靠。
3.系统化训练
为什么说要系统化训练呢?一方面,不同的能力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它们之间是有关联的。比如说,你要提升自己的演讲能力。而演讲要做得好,首先需要结构化思维,你得表达清晰;在此基础上,你需要会讲故事,能够打动听众,而讲故事也是一种能力。再比如说,很多人说我表达不清晰,那我就去学表达,但表达其实本质上是大脑在说话,大多数人表达不清晰,并不是因为表达能力的问题,而是本身思维就不清晰,所以思维和表达得一起提升。所以说,能力的训练是需要系统化的,因为它们本身相互关联。
比如说减肥,你这周有兴致就跑步2次,下周有兴致就节食1次,再下一周从外卖改自己做饭,之后再参加了几次减肥训练营。你会发现,几个月之后,也不会有什么变化。因为减肥是个系统工程,你得有一个3个月计划,按照计划,今天跑步、明天健身房,同时辅助饮食调整。
学习是一样的,今天学点结构化思维,明天练一下演讲,很难有真正的提升。知识的学习是大脑增加了一段记忆,但能力的提升是行为和思维方式发生改变,而行为和思维方式是短时间内很难改变的。
总结一下:具体到我们的行动中,如果我们有需要提升的能力,首先要先找到专业人士,了解这个领域的核心20%是什么,先去学习那20%;然后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各个知识点的应用场景,并记录下来,遇到问题再返回去找;最后,能力提升是个系统性过程,所以需要坚持至少1个月。
用开车来打比方,你拿着一本开车指南然后背下来,里面的知识背得再熟,一点价值都没有;你把指南里的知识落地,真正上车然后开起来,才是有价值的。知识不能被内化成能力,就像守着一本开车指南却不会开车一样,除了浪费大脑内存之外,毫无意义。互联网时代,我们要记住一句话:大脑不单是用来记忆的,更是用来思考的。
学以致用
在学以致用的过程,如何更快,如何更好,全部都有细分落地、开始提到,20%的核心技能可以解决80%的问题,其实换一个角度来说,20%的老客户,占据着你80%的利润。
其实道理是想通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思维,但是可能大部分人解决问题的思维好像是一样的,只是情况不一样而已。
那么如何落地:
1.找师傅,学习人家,网上找资料,这些都是让你大致有一个行业印象的,当然有人叫着你是最好的。
2.就是针对一些模型或者是方法吧,找到可以落地的,就是能够解决的,可能你暂时碰不上,那么怎么了落地?我个人觉得就是能够解释你身边发生的事情的,就足够。并且他还能自己备案,遇到问题,再翻,在一遍遍对照的过程中,找到类似点,然后解决新的问题。
3.训练,其实训练不光可以在工作,生活也可以,在看文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思维去划分,好的多看,觉得一般的马上下拉,久了,下意识思维就出来帮你解决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