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的《晓说》连续讲了两期鲁迅哥仨,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
这哥仨可以说都是才子。老大周树人,也就是鲁迅,一直被评为近代中国文学第一人。老二周作人也是北大教授,散文大家,成名比鲁迅还早。老三周建人,自学成材,最后可是位居我国政协副主席,副国级待遇。
这三人可以说都是极富才华,但是最后的人生境遇却完全不同。老大老三可以说都是受人敬仰,老二周作人做出的事迹却一直被诟病,也不无说他汉奸走狗卖国贼的。
高晓松讲到最后时特别提到一个美国的研究,翻译成中文就是中间的孩子不被重视。其实,中国也一样,一般最大的受重视,最小的受宠溺。
听到这个结论我瞬间对号入座,有位亲戚家里正好三位小孩,表现尤其明显。
老大是个女孩,出生时是这一辈的独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成绩不错,父母咬牙送她进入私立学校。
老二也是女孩,相对不受重视,连我这个外人都能感觉。重点中学什么肯定是没有的,衣服都是尽量捡姐姐剩下的。如果她有啥需求,比如要个玩具什么的,肯定被考虑再三,还不一定成功。小丫头小时候有个想法,认条件好的外人当父母,自己说管别人叫爸妈。一般人都会当成童言无忌,现在我也能感受一些她的无助。
老三是个儿子。在中国这社会你懂的,得到的爱比两个姐姐加起来都多。奶奶私下只给他买了商业保险。母亲总说父亲偏心,父亲还不承认。要知道父亲每次回来都会给儿子带礼物,女儿们从来没有。
这种现象刚好符合上面提到的中间孩子不受重视的理念,可能是受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但老大和老二同为女孩,差距也是蛮大的。
那为什么会有这种中间孩子受歧视的情况呢?一般来说,一个家庭,如果不是特别富裕,那肯定会集中资源培养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一般都是长子。在中国,长子必须负担整个家族,小时候也需要带领弟弟妹妹,是天生的领导者,所以一般也比较上进,成材几率高。其他孩子没有这个压力,也缺乏上进的动力。老幺是最小的,出生时肯定是最弱,受父母重视很正常。因为后面没有孩子,父母会把这个孩子需要额外照顾的概念留在潜意识中,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因此,中间出生的孩子自然受歧视了。
不过,这种现象应该被逐渐改善了。最大的影响不是父母的教育水平和育儿观念,而是计划生育。而即便育有三个以上孩子的家庭,随着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父母教育水平的提高,已经逐渐改善中间出生孩子的重视程度,现在的父母对孩子讲究一视同仁。因为歧视的代价高嘛。资源分配没以前那么紧张了,孩子们也都有较独立人格,一起培养最划算,这样未来家庭才不容易产生矛盾和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