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天龙八部》中姑苏慕容氏的武功,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斗转星移”。毕竟,这门武功在使用效果上堪比“乾坤大挪移”,还能营造“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神秘感、恐怖感,直接打击对手士气。
其实,姑苏慕容氏还有一门指法,其威力之巨大、招式之精妙,完全不亚于大理段氏的“一阳指”和少林寺的“大力金刚指”,它就是“参合指”。
《天龙八部》第四十二章《老魔小丑,岂堪一击,胜之不武》中是这样描述的:
灰衣僧道:“你姑苏慕容氏的家传武功神奇精奥,举世无匹,只不过你没学到家而已,难道当真就不及大理国段氏的“六脉神剑”了?瞧仔细了!”伸出食指,凌虚点了三下。
这时段正淳和巴天石二人站在段誉身旁,段正淳已用一阳指封住段誉伤口四周穴道,巴天石正要将判官笔从他肩头拔出来,不料灰衣僧指风点处,两人胸口一麻,便即摔倒,跟着那判官笔从段誉肩头反跃而出,啪地一声,插入地下。段正淳和巴天石摔倒后,立即翻身跃起,不禁骇然。这灰衣僧显然是手下留情,否则这两个虚点便已取了二人性命。
只听那灰衣僧朗声说道:“这便是你慕容家的‘参合指’!”
值得一提的是,这门“参合指”竟然源自山西大同。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参合指”和它背后的故事。
1
要想说清楚“参合指”的由来,首先要说清楚姑苏慕容氏的往事。
《天龙八部》第四十三章《王霸雄图,血海深恨,尽归尘土》中是这样描述的:
慕容博道:“你将大燕皇帝世系谱表,取出来请萧老侠过目。”慕容复道:“是!”将玉玺收放入怀中,顺手掏出一个油布包来,打开油布,抖出一副黄绢,双手提起。
萧远山等见黄绢上以朱笔书写两种文字,右首的弯弯曲曲,众皆不识,想系鲜卑文字。左首的则是汉字,最上端写着:“太祖文明帝讳皝”,其下写道:“烈祖景昭帝讳儁”,其下写道:“幽帝讳暐”。另起一行写道:“世祖武成帝讳垂”,其下写道:“烈宗惠帝讳宝”,其下写道:“开封公讳详”、“赵王讳麟”。绢上其后又写着:“中宗昭武帝讳盛”、“昭文帝讳熙”等等字样,皇帝的名讳,各有缺笔。至太上六年,南燕慕容超灭国后,以后的世系便是庶民,不再是帝王公侯。
鸠摩智道:“原来慕容先生乃大燕王孙,失敬,失敬!”。
是的,姑苏慕容氏是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慕容部的后人。
十六国时期大约是历史课上老师最发愁讲、学生也最发愁记的一个部分。毕竟,这个阶段,北方地区先后出现了二十多个割据政权,他们“你方唱罢我登场”,相互对峙,彼此攻伐,想理出个清晰的头绪来都很困难。
279年,晋武帝司马炎发动灭吴之战。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中描绘的那样,“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至此,三国时代结束,中国再度统一。
2
但是,西晋的统一局面并不稳固。
究其原因,西晋的建立本身就是门阀士族恶性膨胀的产物。之前的文章《史上最牛创业团队之一,孕育四个王朝,死于一个女人》中也谈到过,东汉以来,豪强大族迅速发展,三国时期的袁绍家族、鲁肃家族、诸葛亮家族、司马懿家族都是各地的豪强大族。
这些豪强大族占据大量良田,掌握大量奴婢,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此外,乱世当中,他们建立高大坚固的坞堡,豢养数量庞大的私兵,成为各个政权都要拉拢的对象。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豪强大族还依靠“经学传家”“察举孝廉”垄断了选官途径,最终形成了门阀士族这个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都实力雄厚、享有特权的“怪胎”。
司马家族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三代人的努力,取曹魏而代之,自然也担心别人有样学样。司马炎认为,曹魏最大的教训在于没有分封子弟到地方上作诸侯王。导致权臣逼宫之际,皇帝曹髦竟然只能亲自率领少数侍从上阵,最终被当街弑杀。
于是,建国之初,司马炎就分封了二十七个子弟为诸侯王,此后,又不断扩大诸侯王的权力,诸侯王可以自行选任官吏、收取赋税、组建军队,一个个诸侯国俨然成了名副其实的“国中之国”。
司马炎此举是为了扶持皇族势力,打造一个能够拱卫皇权的屏障,从而对抗门阀士族中的野心家。但是,他却忘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都曾经是周朝的诸侯国,而发动“七国之乱”的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也都曾经是汉朝的诸侯王。在权力的诱惑面前,皇族的血缘纽带显得那么脆弱。
司马炎活着的时候,至少还能镇得住诸侯王。290年,司马炎病逝,他的白痴儿子司马衷继位(对,就是问出“何不食肉糜”的那位白痴皇帝),在外戚、佞臣的干预下,朝政很快走向混乱。
301年,“八王之乱”爆发,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等诸侯王为了争夺最高权力,彼此攻伐,混战不休。北方地区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3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五胡乱华”发生了。
“五胡”泛指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原本游牧于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东汉以来,这些少数民族陆续向内地迁徙,与汉人杂居,并逐步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过渡。
魏晋时期,中原王朝将这些少数民族纳入统一管理,要求他们缴赋税、服徭役。而门阀士族则将他们作为奴婢、佃客,进行残酷的剥削、压榨,其结果就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相互交织,不满情绪压抑已久。“八王之乱”爆发以后,这些少数民族趁乱起兵,在北方地区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割据政权。
307年,西晋琅邪王司马睿移驻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史称“永嘉南渡”。在门阀士族琅琊王氏的王导、王敦兄弟的辅佐下,司马睿优待南方士族、招徕北方流民,南方地区逐渐局势稳定、生产恢复。318年,司马睿称帝,即晋元帝,史称东晋。从此,开启了北方十六国和南方东晋并存的东晋十六国时期。
其实,“十六国”只是泛指,这个叫法源于北魏史学家崔鸿所撰写的《十六国春秋》中的“五凉(即前凉、后凉、北凉、南凉、西凉)、四燕(即前燕、后燕、南燕、北燕)、三秦(即前秦、后秦、西秦)、二赵(即前赵、后赵)、成(即成汉)、夏(即胡夏)”,其实,当时北方地区先后出现了二十多个割据政权,除了上述十六国,还有冉魏、段齐、翟魏、西燕等。
4
十六国的历史是一本烂账,我们就只说和姑苏慕容氏有关的。
“永嘉南渡”之后,鲜卑族慕容部占据辽东地区。337年,慕容皝自称燕王,建立燕国,史称前燕。
348年,慕容儁继位,此后,他消灭冉魏,并于352年称帝,中国进入前燕、前秦、东晋三足鼎立时期。其中,前燕占据着今天的华北地区(包括辽宁南部、河北大部、山东大部、山西大部、河南大部),前秦占据着今天的西北地区(包括陕西大部、山西南部、甘肃东部、宁夏大部),东晋则占据着今天的南方地区(即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脉以东)。
慕容儁立志统一中国,但是于360年病逝。慕容儁死后,前燕开始走向衰落,并于370年被前秦灭亡。由此,前秦统一了北方地区。
前秦皇帝苻坚称得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重用王猛等汉族知识分子,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一是抑制门阀士族,强化中央集权;二是调和阶级矛盾,优待各族民众;三是鼓励耕织,兴修水利;四是倡导儒学,兴办教育。在他的努力下,北方地区出现了盛世景象。
苻坚同样立志统一中国,但是,他没有听从王猛的遗言,在条件尚不成熟时,急于进攻东晋,结果,在383年的淝水之战中惨败而归。
淝水之战,前秦元气大伤,之前被苻坚收入麾下的少数民族首领纷纷反叛,其中就包括慕容儁的弟弟慕容垂,以及羌族的姚苌。385年,苻坚被困五将山,姚苌逼迫他交出传国玉玺,他誓死不从,被姚苌绞死。此后,北方地区再度分裂。
5
慕容垂是慕容儁的弟弟,但是,他和慕容儁的关系并不好。他自幼骁勇善战、谋略过人,很受父亲慕容皝的宠爱,因此,慕容儁非常忌惮慕容垂。
慕容儁死后,儿子慕容暐继位。在此期间,慕容垂屡立战功,特别是击败了东晋权臣桓温发动的北伐。但是,也因此被担任摄政的慕容评所嫉恨,最终选择投奔前秦。
前秦丞相王猛深知慕容垂雄才大略,担心将来养虎为患,屡次劝说苻坚杀掉他。但是,苻坚本来就性格宽仁,又有意显示自己礼贤下士的一面,从而招徕天下英雄。因此,不仅没有杀掉慕容垂,还委以重任。结果,淝水之战后,慕容垂果然反叛,逃回前燕故地,自立为王,史称后燕。
慕容垂确实有着极高的军事天赋,在此后的数年中,他先后打退东晋、击败前秦、讨平翟魏、攻灭西燕,一度恢复了前燕当年的领土,与姚苌建立的后秦隔着黄河对峙。如果不是遇到了那个一生之敌,他很有可能像苻坚那样,逐步统一北方地区,进而问鼎中原。
6
这个一生之敌就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之前的文章《那一年,山西大同以北,发生了一件大事》中,我们介绍过,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鲜卑族拓跋部原本游牧于今天的大兴安岭一带。西汉时期,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此后,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则西迁至西域。于是,鲜卑族拓跋部借机占据了北匈奴的老家漠北地区(即今天的蒙古高原)。
315年,西晋册封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猗卢为代王。376年,前秦灭亡代国。
淝水之战后,当年被前秦统一的各少数民族纷纷复国。386年,拓跋猗卢的曾孙、年仅16岁的拓跋珪宣布即代王位,同年,改称魏王。
拓跋珪同样有着极高的军事天赋,在此后的数年中,他先后征服贺兰部、独孤部、库莫奚部、铁弗部等周边部族,逼退柔然、高车等游牧民族,占据了今天的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内蒙古中部,成为北方地区最具实力的割据政权之一。
7
此时,北方地区形成了后燕、北魏对峙的局面,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于是,战争一触即发。
395年,已经年迈病重的慕容垂派太子慕容宝、赵王慕容麟率军伐魏。拓跋珪深知“骄兵必败”的道理,一方面,故意示弱,组织军民一路后撤,只隔着黄河与燕军对峙。另一方面,在燕军阵前大肆散布慕容垂已经病死的假消息。
慕容麟的部下以为慕容垂真的死了,竟然图谋叛乱,想拥立慕容麟为帝。消息泄露之后,慕容麟的部下被慕容宝处死。但是,慕容宝与慕容麟之间也产生了嫌隙,导致将士无心恋战。慕容宝只好下令趁夜撤军。
当时,黄河还没有结冻,慕容宝认为魏军没法渡河追击,因此,没有派出侦察部队。没想到,几天后,气温急剧下降,黄河很快结冻。于是,拓跋珪率领精锐骑兵,昼夜兼程,最终在参合陂(在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境内)追到了燕军。
“陂”在古汉语中是池塘的意思,参合陂应该就是草原上自然形成的一座池塘。当时,燕军在陂东扎营。拓跋珪要求“人衔枚,马摘铃”,无声无息地接近燕军。第二天清晨,燕军醒来时,才发现漫山遍野都是魏军,惊慌失措,混乱不堪。拓跋珪趁势发动攻击,燕军人撞马踩、落水淹死者不计其数。
8
参合陂之战,后燕元气大伤,慕容垂也于次年病死。此后,后燕陷入长期的内乱之中,国土也被北魏截为南北两片。北片在今天的辽宁西部,南片在今天的山东东部。后来,又进一步分裂为北燕、南燕两个割据政权。
409年,北燕皇帝慕容云被近臣离班、桃仁谋害,权臣冯跋平定叛乱、自立为王。同年,东晋刘裕北伐,南燕皇帝慕容超被杀,南燕灭亡。至此,鲜卑族慕容部彻底亡国。
398年,拓跋珪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迁都平城(即今天的山西大同)。至此,混乱的十六国时代结束。420年,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宋朝(史称“南朝宋”或“刘宋”),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并存的新阶段。
9
纵观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参合陂之战是鲜卑族慕容部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中永远的痛。
姑苏慕容氏将自己的独门武功命名为“参合指”,就像鲍叔牙提醒齐桓公“勿忘在莒”、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样,都是为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洗雪参合陂之战的耻辱,以兴复大燕为己任。
其实,不只是“参合指”,姑苏慕容氏世代居住的庄园名为“参合庄”,也是这个原因。
此外,还有一个细节,大家可能不太容易察觉。《天龙八部》第四十章《却试问,几时把痴心》中是这样描述的:
到了五代末年,慕容氏中出了一位武学奇才慕容龙城,创出“斗转星移”的高妙武功,当世无敌,名扬天下。他不忘祖宗遗训,纠合好汉,意图复国,但天下分久必合,赵匡胤建立大宋,四海清平,人心思治,慕容龙城武功虽强,终于无所建树,郁郁而终。
慕容龙城名字中的这个“龙城”同样大有讲究。龙城在今天的辽宁省朝阳市,是前燕的龙兴之地,当年慕容皝建立前燕就是定都于此。参合陂之战后,后燕同样迁都于此。因此,父辈给慕容龙城取这个名字,同样是希望他能够洗雪国耻、兴复大燕。
注1:题图及文中插图除图7、图8、图10、图13由笔者制作外,其余均检索自必应图片、百度图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注2:请您帮忙点亮右下角的“赞”和“在看”,如果方便的话,请将文章转发到微信朋友圈,这对我非常重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