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乱世出英雄。三国时名将辈出,数曹魏最多,其中佼佼者号称“五子良将”,分别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这五人各有赫赫武勋,却又以张辽为先,被后世称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张辽,字文远,是雁门马邑人。雁门是汉时边塞,汉武帝时期的名将李广,就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抗击匈奴,立下汗马功劳。边塞的风霜练就一身勇武,汉末乱世更给了张辽更大的舞台,让他一生的功业更胜前辈。
在合肥逍遥津之战中,张辽以八百战士大破孙权十万大军,解合肥之围。此役之后,江东小儿啼哭不肯止者,其父母只要吓唬说:“张辽来了,张辽来了!”孩童就没有敢哭泣的了,可见张辽威名之盛。
而在另一场扬大汉声威的白狼山之战中,张辽率军大破乌桓,阵斩首领蹋顿,乌桓从此一蹶不振,此战是汉族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难得的以少胜多的大捷。
白狼山之战
官渡大战以袁绍败亡告终,但袁氏的残余势力仍在,袁绍之子退往幽州,投奔当时辽西最强的少数民族乌桓。
曹操为彻底平定北方,决心远征乌桓,在郭嘉、田畴等人的谋划下,曹操率大军弃辎重走小道,绕过正面战场,奇袭乌桓的大本营——柳城。
两军在柳城不远的白狼山遭遇,随即大战。当时乌桓军军力强盛且以逸待劳,而曹军却远道而来,将士疲惫,主力步兵还未完全抵达,将士们皆有怯意,劝曹操稍退,但张辽却斗志高昂,力劝曹操一战。于是曹操将自己的麾旗授予张辽,让他以自己的名义统军出战。
乌桓军虽多,但阵势不整,张辽乘乌桓军阵形变动之机,率骑兵发动猛攻,数万骑兵在白狼山一场厮杀,战斗惨烈,乌桓原本就人心不齐,一看曹军如此勇猛,阵势渐渐崩溃,最终大败。
乌桓首领蹋顿临阵被张辽斩杀,乌桓从此一蹶不振,北方遂平。
在战斗中,张辽总是身先士卒,勇不可当,为将者有如此武勇,全军的士气自然振奋,再看张辽在战斗中抓住战机,一举破敌,可见他熟悉兵法战策,长于兵事。
但是在个人的能力之外,戎马一生的将军能成就名将的声威,靠的更是天下利器——骑兵。
2
在古代冷兵器的战斗中,骑兵是威力强大的兵种,按骑兵的战具装备和训练方法可以分为轻骑兵、重骑兵和弓骑兵等。人和马的结合,形成了古代唯一可靠的机动兵种。
三国时代,战场上出现的多是轻骑兵。轻骑兵的战术更为多样,它最大的优势在于速度和机动性,战斗中可以迂回敌人侧翼攻击阵形的薄弱处,敌人行军时可以在用来骚扰,战局不利的时候极其不易被步兵包围,往往只会小败;战胜敌人的时候却可以凭借速度追击千里,大获全胜。
汉末三国时诸侯的实力有限,双方骑兵都不多的情况下,骑兵的主要责任是战场侦查、遮蔽战场、护卫侧翼、追击,但骑兵军团偶尔亮相的时候,也是他们大放异彩的时刻。
白狼山之战时双方都是骑兵大队,因此一旦遭遇就是决战,没有退后的余地。
骑在马背上的少数民族天生善于骑兵作战,往往不是中原汉军可以比拟的,乌桓人擅于骑射,他们的精锐骑兵号称“天下名骑”。但张辽当时指挥的骑兵部队同样不凡,是曹操麾下的王牌骑兵”虎豹骑“,这支部队的人数虽然只有千余人,但战士皆是百里挑一,是曹操最倚重的队伍,几乎每一场战役,曹操都是在最关键时刻投入“虎豹骑”,白狼山之战也不例外。
张辽是天生的骑将,他只是临时指挥这只骑兵,却发挥了它最大的威力,他看出乌桓军团兵力虽多却各有统属,人心不齐,趁乌桓军阵变动时出现片刻混乱的时机,发动突袭,一举击破了乌桓的阵形,从而以少胜多,一战而平北方。
曹操也借此机会收编了大量乌桓兵马,充实了自己的骑兵队伍,到长坂坡之战时,曹操命五千精锐骑兵一昼夜奔驰三百里,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备军,迫的刘备又一次丢妻弃子,只身逃走,骑兵的威力可见一斑。
3
汉末兵制多是部曲制,诸将麾下各有自己的子弟兵。张辽麾下的士卒最早是他从河北招募的,之后他统兵归属于吕布,任骑都尉,相当于吕布军的骑兵队长,可见他自己麾下也有一只骑兵队伍。
吕布出身并州,也是擅于统领骑兵的大将,麾下并州骑兵昔年是抗击匈奴的主力,它们与董卓麾下的凉州骑兵都是在边地战火中淬炼出的劲旅,吕布倚仗着这支骑兵才能转战中原,号称“飞将”。
张辽曾跟随吕布多年,以骑兵队长起家,屡立功劳。后来吕布败亡于下邳,张辽率领吕布军余众归降,其中想必就有这部分珍贵的骑兵。
合肥之战孙权撤退时,张辽率领麾下诸军乘势追击,几乎捉住孙权,自然是靠着麾下骑兵的速度和战力。东吴地处江南,向来缺少骑兵,步兵团与张辽的骑兵部队作战,一旦崩溃失去阵势的依托,面对骑兵往往都是一面倒的被屠杀,只能一溃千里。
东吴也因此始终困顿于合肥城下,难以北上中原。孙权后来对合肥之败耿耿于怀,很多年后在张辽老病之时仍慨叹,”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这其中未尝不是因为忌惮张辽麾下精锐骑兵的战力。
张辽戎马一生,战绩彪炳,阵斩虏首,虎踞合肥,威震江东,终成天下名将,麾下骑兵立功不少。只是骑兵是威力强大却代价高昂的兵种,一旦损失难以补充,因此往往雪藏。
虽然锋利却不能轻易示人,一旦挥出却能威震天下,这才是名将的天下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