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学传媒订阅号昨天推送了一篇文章《艺术,让你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卓超同学便问我对此文的看法。
卓超问我,陈丹青讲的是不是就是那种我觉得值得一听的内容,我说,是,也不是。
说是,是说作为一种论点可以去听,博采众家之长么,都是营养。
说不是,是说在艺术圈里找能把你讲明白的专家是不容易的,我听过的看过的人中只有北大的朱青生教授。他的艺术史课让我把很多细碎的知识串起来了,讲的清晰、通俗、明白。但我认为朱老师还为达究竟,只能让人明白过去的事,却无法认识艺术之本质。
若问我有究竟之见解乎?答曰,然也,雪漠者也!
简单一句话,雪师把世界之本质,人之本质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而且教人不但能看清本质还能走向那本质,与本质融为一体。世界既已通达哉,何况艺术耶?
只可惜雪师之语,艺术圈中听者寥寥。
在香巴文化论坛的分享活动中,以及我之前写过的文章里都提得到过,艺术仅仅是一个概念,人们无法在世界上找到一个只能是“艺术”而不能是其他东西的存在。也就是说,艺术作为概念,是需要有条件才能确立的,而且这一概念随着时代变迁和人类认识的变换不停的在更新它的内涵。所以,当一个人在讲到“艺术”时,我们只能大概的了解一个意义的倾向性,是不可能确切的知道说话者脑子里究竟是咋想的,或者说“艺术”对于说话者究竟意味着什么。举个例子,陈丹青觉得毕加索很艺术,是大艺术家,普通的民众都应该了解毕加索的艺术思想和贡献。而我认为,凉州陈儿村的瞎仙贾福山也是大艺术家,虽看起来日子过的落魄,但他唱的贤孝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应该引起更多人关注。因为,毕加索的名气和针对他的研究已经不知有多少了,百年内,这样的关注和研究只会增多不会减少。而贾福山这样的民间说唱艺人则是去世一位就没一位,以后也不会再有。
早些年,经常关注当代艺术那会,我也认为关于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思想应该得到普及,让其成为常识,让更多的老百姓明白里面的道理,让这种道理改变他们的生活。认为如此世界才会更美好,当然,作为搞艺术的人也就更容易站到舞台的中央,有充分的话语权。
这对吗?当然也对了。因为在那个逻辑里是完全能够自圆其说的。
现代艺术源自西方,向上追溯是古典主义艺术、文艺复兴、中世纪宗教艺术、史前艺术等。这条脉络清晰可见不曾断裂,是西方文明具有持续生命力的佐证。西方文明中,科学与艺术是一对翅膀,是推动其不断发展的两大核心要素。西方艺术的发展虽有停滞阶段,但基本传承有绪,而且不断的吸收其它文明的营养,改造自己,与时俱进。特别到了近现代时期,工业革命带来了全球化浪潮,西方艺术也进入了现代主义时期,并将其核心思想与观念传遍全球。你看自己的周围,身上的衣服、家具、电器、房子、道路、交通工具、城市规划等等,无不是西方审美体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深刻影响。再上网搜搜100年前中国人的老照片,是不是觉得他们跟咱们不是一个国的?很显然,我们的本土文化出现了断裂。
塞尚被称为现代主义艺术之父,在他之后就发生了一个重要变化,即艺术中具有实用性的那部分逐渐分离出来,我们管它叫美术,它与商业结合就影响了百姓的生活。像毕加索他们这样的艺术家几乎就成了一个科研工作者,他们的实验田就是那个二维平面的画布,他们在竭尽全力的寻找各种可能性去突破以往的艺术观念。杜尚的小便器《泉》就是一个比较极端的案例,因为他完全抛弃了绘画或雕塑这一传统创作逻辑,打破了几乎所有的传统陈规,将艺术的概念延展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限的扩大。
这种纯粹学术性的艺术基本是拒绝大众的,他们一定要跟大众审美保持距离,是为了艺术而艺术,试图用一种超然的、敏感的、先锋的方式不断提醒这个社会发展遇到的种种问题。他们说是拒绝大众,但没了大众他们也活不下去,他们需要一个指点江山的平台和机会。
这个中介就是艺术评论,就是那些艺术史家和策展人干的活计。大众需要一个解释,这群人到底在干嘛呢?因此评论就很重要,艺术批评和文学批评都是这样,而且两者有时有很多交集。一些理论大师有时既评论文学又评论艺术,比如萨特。后来他们越来越重要,因为大众看不懂艺术家那些莫名其妙的作品,评论家就要给大家翻译解释一下。艺术家们后来越来越离不来评论家了,大众和艺术市场也需要评论家给出的专业意见。不过,只要是中介,就有垄断话语权的可能性,这个跟房产中介有时成为房价暴涨的始作俑者一样。艺术家与评论家相爱相杀、相恋相离的戏码就反复上演了。
陈丹青作为画家成名很早,在80年代那会就已经有了很多粉丝。后来他远赴国外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国内就少了他很多消息。1998年我考中央美院那会听过他在二厂的讲座,他那时刚回国。后来这些年已经几乎看不到陈丹青的艺术作品,给人感觉越来越多的参与到评论领域,成了公知的一员。我理解他在以上那篇文章的焦虑,这是艺术圈出身的知识分子的普遍情况。想想也是,咱们的生活都西化成这样了,毕加索、梵高他们的画作都已经经常被拍出天价了,可中国老百姓却对其中的道道不甚了了,从艺术知识科普的角度讲岂不令人捉急?
不过,艺术真的可以令个体的人实现独立吗?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我很想好好讨论一下,咱们以后慢慢来吧。我的“艺术是个啥”其实也在试图探讨这个问题。
但我不想迅速的给出一个结论性的答案。说艺术可以让人独立和艺术不能让人独立,都太草率。因为你哪知道我说的“艺术”和听者脑子里的“艺术”是一个“艺术”呐?
那么,我们就干脆把说者的“艺术”跟听者的“艺术”统一起来吧!让众多小白以后在听到“艺术”这个词时想到的诸多景象跟专家一致。要不咱们没法聊啊?
差矣!
那不是强奸吗?
为啥专家认为的“艺术”是那样,就必须要大众也去那么认为呢?谁能确定的说专家的“艺术”比大众的“艺术”更正确呢?啥是正确?啥是不正确?
我认为,应该也必须去适当的了解西方艺术、现代主义艺术、现代美术的种种发展逻辑和现象。不然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就容易存在偏见和盲区。但是,我们民间的艺术,特别是那些濒临消失的艺术更应该引起重视,不但要去挖掘整理,还要让他们变得鲜活,融入当今的生活方式,传承才有可能。否则,那没有本土文化滋养的灵魂就不仅仅是产生偏见,而是容易变得畸形,甚至,不认识爹娘和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