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绝大多数情侣都是因为爱走到一起的,但最后却因为小事而分开,在一起的时候轰轰烈烈,离开的时候去惨惨淡淡。家长也是一样,家长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同时也发现,绝大多数父母不知道怎么去爱自己的孩子。从小到大,一次没有整理桌子,就被说成懒到无可救药;一次成绩下滑,就被说成毫无上进心;不想去见一个根本都见过的亲戚,就被说成不尊敬长辈。。。。。。这些话在很多人的童年里肯定都曾出现过,我的童年就是这样。生活中又何止是家人之间是这样,朋友之间,恋人之间更是如此,总是拿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去评价对方,而不是表达自己的感受,慢慢的谈话就变成了指责,指责加剧成了冲突,最后变成对对方道德上的审判。
道德评判本身并没有错,我们对社会中那些不道德的行为表达愤怒与谴责,能够使大家一起杨善除恶,最后确立一致的价值观念。然而对于我们的家人,朋友,恋人真的需要用道德去评价他们吗?现实中确实有那些道德败坏的人,什么猥亵自己女儿的男人,毒蛇心肠的女人,大多数人基本上不会遇到这些人,我们遇到的更多的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在我们对他们使用道德评判的时候,一旦他们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么在我们的心中就会留下他们邪恶的影子。比如说:“他的毛病是他太自私了。”“他对人有成见。”“他真的好懒,什么事都不做。”一件小事,比如没有打扫卫士,通过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等过程,就在当事人心中埋下了祸根,”他这人好懒,卫生都不打扫“,”他是什么意思,老是针对我。“
道德评判虽然致力于得到某种正确性,但却忽视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语言的表达方式在这里面起着十分微妙的作用,它可以把尴尬的场面化解,也可以让火爆的场面降至冰点,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就是这个道理。然而,语言却总是使我们陷于是非之中,它擅长将人分类,把人看作好人或坏人,正常或不正常,负责任或不负责任,聪明或愚蠢,等等。
我们从小就学着以貌似客观的语言表达自己。一旦遇到不喜欢的人或不理解的事,就会想别人有什么不对。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们不想做,那他就“太过分了”;如果有人开车横冲到我们前面,那他就是“混蛋”;如果有人想法和我们不一样,那他就是“异类”。同样的,要是自己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我们也会觉得自己有毛病。我们一心分析他这个行为后的道德水准,而忽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因此,如果女友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就“太粘人了”。可是,如果我想多一些体贴,那她“冷漠得像个木头”。如果同事更关心细节,他就是“有强迫症”。反之,如果我更在乎细节,他就是“粗心大意”。
诸如此类的评论确实暗含着我们的价值观,这么做是为了维护对自身的肯定。如果我们是一个热爱干净的人,那肯定就会讨厌邋遢鬼;如果我们是一个关注细节的人,当然就受不了别人的粗心大意。但是价值观和道德评判不是一回事,什么是可贵的品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例如,我们也许会欣赏诚实、善良以及有爱心的价值。这些价值判断反映了我们对于自己生活的追求——我们会喜欢守诚信,善待他人的人。看到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行为,我们可能会说:“不守信用是不好的,杀人者是邪恶的。”然而,如果我们对亲爱的人使用“爱的语言”,我们将会直接说出我们的价值观,而不会指责他人。此时,我们就会说:“对于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我很担心,我主张通过沟通的方式来解决冲突。”
不幸的是,我们通常以指责而不是表达自己想法的方式和其他人交流,这很可能会招来敌意,使我们的愿望更难得到满足。即使对方接受批评,作出让步,通常也不是心甘情愿的。如果他们压抑自己的情绪,出于某种原因来迎合我们,迟早我们将会发现对方不再那么友好。当然,他们也会因此付出了代价。屈服于外部或内部的压力,很可能使他们心怀怨恨并厌恶自己。
我们的生活中很少有什么大的变故,这些小冲突却使得我们的经常生活在不愉快中,我们并不了解自己,懵懵懂懂中对家人,对朋友造成了无形的伤害,不光是道德评判,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等等都会带来生活中的不愉快,对最亲爱的人用“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生活就会有你想象不到的美好。
如果你认同我的观点话,可以关注我的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