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说与不说
很多时候很多的时候,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就像以前写作文一样,再表述自己的本文论点的时候,往往都喜欢引用“伟人”的名言,因为这句话“伟人”说出来更有说服力。
为此,李笑来老师在本节的核心概念是:通过努力、通过积累成为能说更多话的人。
这有一种类似于“实力决定话语权”的意思,就像之前我讲的那个写作文的例子,“伟人”都是在某个领域的成功者,所以同样的话他们说出来要比普通人更有说服力。
所以,想成为“能说更多话的人”就要努力,不断积累。
为此,一定要正确的分辨自己,话说出来没人听,显然是积累的不够,不要气馁,通过努力不断积累,但永远不要过于高估自己就像《论语》所言:“可言而不可言,失人,不可言而可言,失言。”
3、交流守则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而且很多人会表现出“共生状态”无法自拔。所以我们必须让自己脱离思想上的共生状态,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寻求真相,而寻求真相离不开讨论。为此李笑来老师教给我们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有意义的讨论的前提是双方不仅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
很多时候在讨论的过程中容易陷入“争论”的误区,的确,谁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对于“错误”的挫败感很多人都想逃避,为此,很多人都容易为了捍卫自己而“争论”,甚至“为争而争”,脱离了“讨论”的本质。
为此,在李笑来老师看来讨论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双方必须遵守“理性讨论的基本原则”,简而言之就是凭事实说话,自己说的话要有确凿的证据,即便是双方提案都不好,那么就“相害相权取其轻”,对事不对人,更不能进行人身攻击。
所以,作为讨论的一方一定要以“理性讨论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如果不能遵守,那么停止即可,为争而争的争论只会白白的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当然真正做到这一点同样离不开“积累”。
第二个原则:真理是独立存在的,他从来不会依附于任何人或者集体
很多人容易陷入思维的困境,如果他们认为自己掌握着真理,或者代表着真理,甚至他们干脆就是真理的本身,这类人往往陷入“自以为是”的误区。
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神职人员、律师、政客和教师”。
仔细观察的确如此,这些人都有一个共性,他们都站在某些领域的“制高点”,神职人员站在宗教的制高点上,律师站在法律的制高点上,政客站在政治的制高点上,教师站在教育的制高点上,而且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都有都拥有解释权,最主要的是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于他人“讨论”时,他们往往处在“自上而下”的状态,所以他们更容易陷入“自以为是”的误区。
很多与其交流的人,因处于不利地位而屈服于“权威”,而这类“自以为是”的人其中不乏有些居心叵测的人因掌握着某些方面的解释权,歪曲“真理”来谋私利,比如中世纪的神职人员鼓吹“信仰可得救”大量兜售赎罪券来为自己敛财,很多人深受其害。
所以一定要认清“真理”是独立存在的,即便是一个人的观点与“真理”存在一致性,正确的是真理本身,而不是说真理的人。
对于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敬而远之即可,因为与其讨论根本不会得到有意义的结果,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有“教化”他们的能力,因为心智成长都是自己的事情。
第三个原则:真理不变,也不会因任何人而变;不停变化的只是人们对真理的解释或理解
很多人会以“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作为“维护”自己观点的手段,这类人都有一个共性,他们总是回避他人的“看法”。
对于这类人,同样要敬而远之,这类人一开始就拒绝与他人交流,还以“有自己的看法”作为挡箭牌,最主要的是这种方法很多时候是非常有效的,尤其是面对一个脑子清楚的人,他们甚至可以因此“说服”对方。所以对于这类人与其交流只会白白的浪费时间。
所以,在交流的过程中要相互了解对方的看法,再考虑谁的观点更有道理,把剔除“看法”、萃取“事实”,最终目的,把理解中不可靠的因素过滤掉。
4、正确复述
如果两个人需要沟通,其过程是:一方将他的想法用他的语言表达出来(即“编码”),另一方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他的语言(即“解码”),然后再反过来再次进行,此过程可能会重复无数次。
然而每个人的“编码/解码”机制都是靠长期积累获得的,而且深受环境的影响,不同人之间也会存在差异,例如李笑来老师列举的“精于算计”与“慷慨大方”,不同的人在理解上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在李笑来老师看来,为了保证沟通顺利,往往需要添加一个验证机制,或者反馈机制。
所谓反馈机制,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在于用正确的句式进行验证、反馈,比如“你的意思是······对吗?”如果无误则可继续进行讨论,若有异议则需对方重新表述或重新理解,当然,这个过程需要足够的耐心。
但是生活中总有一些“接受者”不明白这种“验证机制”导致出现沟通障碍,甚至有些居心叵测的人利用对方的漏洞攻击对方,所以,遇到这样的人,远离即可,不必与其进行不必要的纠缠。
5、勤于反思
在认知和经验等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甚至因此“固执己见”,所以我们需要反思,并且常常需要反思。为此,李笑来老师交给我们给我们几个反思的要点:
①深刻了解经验的局限
简而言之很多重要的知识了解本身已经基本等同于掌握,但很多人因为恐惧而放弃这些知识,转而依赖“现有的不完整的知识”,比如都知道游泳抽筋了仰面不动就可以避免下沉,但还是有相当比例的人因恐惧而选择毫无用处的挣扎,因此造成了很多悲剧。
②时时刻刻保持警惕
很多人都会对自己已掌握的经验进行归纳,但除了归纳外,通过演绎来论证更重要,而且通过演绎论证归纳的经验会需要更长的时间。
对于那些未经论证的经验,要意识到每次使用都可能存在风险,所以在运用的过程中,要小心谨慎,“小心驶得万年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③使用记录,是自己能够记住更多经验
养成做记录的习惯,在关键的时候可以进行参考,这样很大程度上避免多次犯同样的错误,而且把自己的记录进行公开与他人进行交流同样也是收获巨大的,就像以前探险家们的航海日志以及现在的网志,都有同样的作用。
④通过观察和阅读汲取他人的经验
“观察”和“阅读”是扩充自己经验最好的手段,而且这两种方法可以低成本的汲取他人的经验。
使用这两种方法的前提是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对于与自己想法相左的,应该把思维的重点放在琢磨“他们为什么这样想”,而不是直接下评论而拒绝他人的经验,是自己丧失积累、成长的机会。
对于阅读,在李笑来老师看来,要形成习惯,不必刻意的带有目的性,随意闲翻也同样获益巨大。
⑤试用类比来跨越未知与已知的障碍
简而言之,就是对于未知的知识,用自己已知的知识来进行类比思考,从而让自己更好的理解。比如将地球的构造与鸡蛋进行类比,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球的构造也是分层的。
当然这种方法的运用需要不断的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因为阅历丰富,博览群书的人在面对未知的时候,可以有更多的已知知识用来类比。
⑥耐心等待以拥有不能快速获得的经验
很多时候,遇到不确定的想法,无法马上得到答案,就如李笑来老师在前文所讲的“不仅归纳经验需要很长时间,通过演绎论证归纳出来的经验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那么把它记录下来,耐心等待,但是这不意味着“守株待兔”,不作为,除了要保持耐心之外,经验的获得终究还是要靠自己不断积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