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里,看见一位妈妈晒她女儿日记里的抱怨。
放假在家的女儿,在日记里写到,总是被妈妈嫌弃,比如“吃完饭那两个碗,扔在哪里等谁刷呢?”等等。
我突然眼前一亮,她和女儿说的都是反问句,这种说话方式我很熟悉。
我很早以前曾经研究过我爸妈的对话方式,他们俩的关系有时也很紧张,对话经常演变成怄气。
他们对话中用得最多的就是反问句。
我们小学语文学过,反问句是为了加强语气。
那在对话中,为什么会加强语气呢?因为说话的人充满了怨气。带有怨气的话,让听者产生极大的反感,即使明明自己有些错误,也会因为反感的情绪,把原来一点内疚打消得云飞烟散。接下来,不是论战,就是冷战。
我当时曾经想,我不要这么说话。而反思一下,我现在也在用反问句和女儿说话。
“你怎么就不知道……?”“你就不能……?”当然这样的对话产生不了好的氛围。
我在微博上也看到了有人注意到反问句的事。
我记得“得到”一位老师讲亲子教育曾说过,教育的方式应该是让孩子愉悦的。
我们的想法却是要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最好自己能够深刻悔恨。
没有人愿意悔恨的。取而代之的是怨恨,所以长久以往就会关系越来越僵。
而这却变成了我们对待亲人的方式,也成就了很多矛盾重重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
为什么我们经常对家人怒目相向呢?
我查找了陈海贤老师的《自我发展心理学》,有一课《都是你的错:我们为什么要相互指责?》就是说这个问题。
我们用了大量的反问句说话,实际上就是指责。
为什么指责?因为我们从自我角度出发,对对方的行为不满意,不符合自己的期望,这些“都是你的错”。
这种思维的根源,就是从个体角度看问题。
个体角度看问题的逻辑是,你做了什么,我才有相应的反应。这是因果思维。
因果思维产生了对错思维,我不好的反应,是因为你做错了。你做错了,我就要指责你。用反问句,就表达了我对你做错的强烈的不满情绪。
所以对错思维就产生了对立关系。陷入对错思维的两个人,都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都会去找对方的错误,于是就陷入了僵局。
那为什么最亲近的关系,这种对立关系越严重呢?
原因很令人遗憾,就是因为你对我很重要,我更难接受你没顺我的意。
应该思维的本质,是我们不去改变我们的想法,而要世界、自己活着他人按我们的想法运行。纠结对错,就是关系里的应该思维。
陷入了应该思维,就把对方的行为和自己给对方预定应该做的行为进行对照,如果不合适,就是对方的错。
解决的办法,是把思考问题的角度,从个体角度变成关系角度。在关系里,人的行为是相互塑造的。根本没有什么明确的因果,也就没有明确的对错。
那么出现问题了怎么办?回归我们自己,承担起在这个关系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不管别人怎么样,不管结果最终如何。
就是学会阿德勒说的“课题分离”,分辨出哪些是自己的事,哪些是别人的事。对自己的事自己负责,对别人的事支持和鼓励,而不干涉。指责就是评价,就是干涉。
你可能会说,我这样做了,对方不改正,那关系还会不好。
其实结果有两种。
其一,从关系思维角度,人的行为是相互塑造的,你这样做了,也许对方就慢慢地也做出相应改变,你们的关系进入良性发展状态。
其二,你虽然改变了,但对方还是没有改变。那怎么办?或许你改变的不对,或许这段关系没有办法再向好的方向发展,你做取舍吧。可以继续这样维持,也可以斩断。当然,类似亲子关系是斩不断的,或许接受是另一条路。
真的,用让大家都高兴的方式来交流,大家都高兴。用大家都不高兴的方式交流,大家都不高兴。那为什么不用高兴的办法呢?
刚才用的还是反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