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源头,也就是中国文化的渊源在哪里?她就像江河之源头,实则是由散漫地流躺在高原上的涓涓细流,由于地势决定着其流向,并汇集成江河,那遍布于高原之上的一条条小溪便是江河之源头。
中国文化的源头就像江河之源头,但她不单单是一个地域的概念,更是一个漫长的时域空间,她是中国文化高原时先古文化的涓涓细流。
我们俗称华夏文明的根,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在三皇五帝,这是因为从考证的角度已是追溯求源的最远古界限了,再往前无论从神话还是传说都无据可考。
世界上有个“轴心时代”,也就是公元前500年前后,这个时期被称为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高地。中国同时期的先贤,一个是道家学说的开创者老子,一个是儒家学说的创立者孔子。所以也有人说老子和孔子,以及先秦的诸子百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实际上,从可考可信的角度讲,中国文化的最早源头在三皇,因为三皇之前属太古时期,当时的文化后世不可考。
三皇,就是指伏義氏、女娲氏和神农氏,三皇时期被称之为上古。老子之道,便是承自或说是追从三皇,他是上古道术在后世的集大成者,所以老子言道必崇古圣。他的理想国便是“小国寡民”、“使人复结绳而用之。”三皇时期即上古时,华夏先祖并无文字,而是以结绳记事。按理说,结绳记事或刻木记事比文墨记事应是更古老的文字体系。由此可以说道家学说的最早源头在三皇时期。
继承三皇的是五帝,即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Dìkù)、唐尧、虞舜,他们分别是五个部落的首领。继承五帝的是夏、商、周,谓之三代,这三代时期的大禹、商汤、文王,谓之三王,他们实际上是三个不同时期的部落联盟的王。孔子的儒家学说所继承或追求的便是这三代三王在五帝基础上创立的圣王之道,所以孔子言道必崇周。因此可以说儒家思想最早的源头在五帝时期。
可见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指的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女娲和伏羲一起创造人类,以及世间万物,神农代表的是野蛮时代。到了五帝,他们是部落联盟鼎盛时期的代表,也是当时的军事民主制时期的重要人物。三皇五帝即“三皇五帝时代”,又称“上古时代”、“远古时代”或“神话时代”。
纵观上古始,由三皇五帝到三代,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圣王之道一直都是天人两道共存而并用。直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开始由法家以权道戡乱治平,开始了以后的郡县制。
天道坏,则行人道;人道坏,则行权道;权道坏,则天下皆盗。天道、人道、权道便是华夏文化的核心。故道、儒、法,三家同源一体,其道为一,而用之各异。未乱用道,将乱用儒,已乱用法。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我们的祖先脚踏实地,在这片土地上努力耕耘;同时又仰望星空,对浩瀚的宇宙,神秘的大自然充满了好奇。
在他们认识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规律为我所用的过程中,还不时记录一些东西,这就构成了华夏文明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