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知世故不世故?
用诗句表达即是: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用《菜根谭》上的话来表达即是:“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机械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
又言:“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用现在流行的话即是:不是我不会套路,非不能,实不为也。
君子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故曰:“知世故而不世故。”
世故是什么?一个人应该世故吗?
用易中天谈做人:“我们到底该不该世故”说:老于世故,是不好的。不通世故,也未必好。那该怎样?先看为什么会有世故。世故是用来做人的。做人很难。
他从为啥世故、 怎样世故、超越世故、懂世故而不世故四个方便进行阐述。
比方说,从一个人在单位上的表现来看:
表现不好,要被批评。
表现太好,又遭嫉妒。
甘居中游,那叫平庸。
又比如,你对某人某事某问题有看法,说还是不说?
说,锋芒太露。
不说,城府太深。
私下里说,两面三刀。
公开地说,目中无人。
再比如,有人托了人情来求你办件极难的事,答应呢,还是不答应?
断然拒绝,是不给面子。
随口答应,是存心骗人。
实情相告,是借故推托。
含糊其词,那叫耍滑头。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那该怎么办?
也只好世故一点。
这就是为啥世故。
鲁迅先生就说过:
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
——《而已集·小杂感》
那么,与学问不多而职位较高者谈话呢?
也最好让他偶有不懂之处。
一听就懂,那你是小看了他。
完全不懂,那你是故意卖弄。
可见,非半懂不懂不可。
而且,还得是偶有。
这样很好吗?
当然不好。
那该怎样?
就要懂得怎样世故。
最好的选择,当然是不要世故。
可惜,要就都要,不就都不。
不要世故,除非大家都不要。
所以要超越世故。
现在能够做到的是:
做工作,敬业就行,没必要得瑟。
提意见,实话实说,但态度要好。
有些事,如果实在忍不住,也用不着装。
晚明作家张岱在《夜航船》序言中讲过一个故事:
某和尚与某书生坐船同行。
书生高谈阔论天花乱坠,和尚被他蒙得只敢拳起腿来躺在船舱。
然而听着听着,却发现不对。
于是和尚问:你刚才说的澹台灭明(孔子的学生子羽,澹读如潭)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书生说:两个人。
和尚问:那么尧舜也是两个人?
书生说:自然是一个人。
和尚笑:如此说来,贫僧可以把脚伸直了。
哈哈哈哈,这就是懂世故而不世故。
鬼谷子说:与智者言,依于博; 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辩者言依于要; 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过者言,依于锐。
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因为原生家庭的不同;接触环境的不同;视野宽窄的不同;导致了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导致了看问题角度的不同;导致了个人性格的不同;这种种的不同,自然造成格局上的差异。
所以说鬼谷子归纳得十分智慧与精准!他把人分为九类,根据各类人种的性格特质,进行全面解读,从不同角度做了详尽分析,可谓知人善任的智慧宝典。
社会有社会的运行规则,要想立足社会,必须要首先适应规则。然而,无论世事怎样变化,真诚善良的品质不能变; 保持初心,坚持自我的原则不能动摇;
这就是所谓:“知世故而不世故。”这样的人,才是善良可爱的人,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