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读完了这本共计593页的书籍《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路理学规律》,用时大约一周,精神状态好的时候读得津津有味,颇有感触,也能记住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状态差的时候便如同背景文字,眼睛和大脑各玩各的。总体来说,这本书志在将当前最前沿的脑科学、认知方式、学习方法当做一道盛宴,来满足读书老饕们的味蕾。虽然,本书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多冗长的案例和无趣的故事,但瑕不掩瑜,就权当语言习惯导致。
接下来,我会将本书的知识要点进行复盘和整理。本书共八章,但可以理解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章、7章,作者带我们重新理解学习的概念,方法和学习的意义。其中提供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也纠正许多我们正在使用的,感觉良好,效果不佳的学习方法和关于学习错误认知。总之,这5章就是为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正视听,讲战略,谈战术的;
第二部分就是第8章,如果说前面的4章教授的是具体的剑招,那么第八章则是讲不同的人适合什么样的剑招,对号入座即可;
第三部分是5-6章,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作者也算用心良苦了。
耗费心血的学习效率才高,轻松获取到的信息,转眼便忘。
重复复习、反复阅读和背诵课堂笔记是我们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但作者认为这种方法是低效的,是感动自己,却事倍功半的学习方法。作者提出,回想事实、概念或时间会更加有效——检索式练习。具体做法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提问自己,并准确回答。学习新知识重要的不是记住,而是在需要的时候准确及时检索到信息。一次小小的测验能起到大大的效果。
我们提倡及时复习,知识更牢固,但作者认为当你对之前的知识稍有生疏,检索难度更大的时候,学习效果更佳——间隔练习。
另外一个观点就是我们常说的,最好的学是教,或者说输出。
反思会涉及到多种认识的共同活动,反思让自己的知识链条上打上记忆结。
集中学习某一类知识点以后再学习另一类知识的方法,看似更有成就感,但从检索使用的角度,不如将各类知识混合,提高不同知识类别的辨别和应对技能——穿插练习、多样化练习。频繁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考试结束,知识便飞灰湮灭。
作者提出:对自己的知识感到自信是一回事,把对知识的熟练掌握表现出来则是另一回事,测验不仅仅是一种强大的学习方法,还能实际检测出你对自己水平的判断是否准确。只有当你反复取得成绩 ,并通过了模拟真实条件的测验时,你的信心才是可靠的。
请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被忘掉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能让你找到并检索这些知识的线索。
学生、职场人士、教师、培训者看过来,这是给你们的学习策略
学生:
练习从记忆中检索新知识:停下来、问自己核心概念是什么?哪些术语活概念我没接触过?我会如何定义它们?这些概念和我已知的东西有什么联系?课堂小测试,周测别忘记。
有间隔地安排检索练习:定期间隔复习,穿插安排两个或更多主题进行学习。
其他有效的学习方法:新知链接旧知、知识输出、视觉化、生成。
职场人士:
检索练习、生成、反思、细化
教师:
向学生解释学习的过程、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制造合意困难、提前告诉学生学习过程必定困难。
培训者:
模拟、生成、测验、反馈、练习
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式和学习风格
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式:学会认识自己,通过元认知不断提升自我认知和纠正。系统1和系统2的工作原理(参考《思考,快与慢》),避免错误和记忆扭曲。如:记忆和感觉都有可能会骗人,虽然我们对自己的记忆很有信心。实践和测验能暴露出学习漏洞。也能弥补我们自身心智模式的缺陷。
作者说:想要校准自己对已知和未知的感觉,最管用的反馈是在实际操作时犯下的错误。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
如何看待自身的能力 ,对学习风格与做事风格的塑造有一定影响,比如:你在苦难时坚持下去的意愿有多强烈。
每个人拥有的资源如,天赋、先验知识、智力、兴趣、主观能动性,共同塑造我们的学习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