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正是樱花盛开的季节,一提到樱花,难免会想到日本的樱花祭,美不胜收的景致,还有那些小而美好的文字。
那些文字让我们沉迷,却又无法完全理解。
这是一种错觉。因为从姑娘面影后面不停地掠过的暮景,仿佛是从她脸的前面流过。定睛细看,却又扑朔迷离。车厢里也不太明亮。窗玻璃上的映像不像真的镜子那样清晰了。反光没有了。这使岛村看入了神,他渐渐地忘却了镜子的存在,只觉得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这当儿,姑娘的脸上闪现着灯光。镜中映像的清晰度并没有减弱窗外的灯火。灯火也没有把映像抹去。灯火就这样从她的脸上闪过,但并没有把她的脸照亮。这是一束从远方投来的寒光,模模糊糊地照亮了她眼睛的周围。她的眼睛同灯火重叠的那一瞬间,就像在夕阳的余晖里飞舞的妖艳而美丽的。——雪国
这是雪国中非常有名的一段描写,也带给了我们无限可以想象关于美的空间,只是还有着淡淡的忧伤和悲剧色彩,正是这样的主旋律奏鸣,在很多日本的作品中都有体现。
之前我去欣赏这些作品时,总带着一种疑问,为什么他们的文字如同一团忧郁的浓雾,在烂漫之后藏着深深的黯然,是宿命的怀疑论还是天命的不安全感?
直到我读了《菊与刀》这本堪称是了解日本社会学的工具书后,才渐渐懂得了深藏在他们民族底层的矛盾感与等级制度带来的影响。
【国苑】菊与刀 日本文化诸模式(增订本) 美国鲁思本尼迪克特著
¥32
购买
《菊与刀》是美国女诗人、美国人类历史学派学术的继承人,鲁思.本尼迪克特所著。
1944年,她受美国政府委托,完成一份针对日本的文化分析。此书自1946年出版后,立即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后被列入日本《现代教养文库》,更被认为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读书。
前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评论这本书:我了解这个民族就是从《菊与刀》开始的。
我读的是万卷出版公司出品的,这个版本有彩色插图,质量上乘。
一、美与悲哀的残酷思想:在菊花与刀上体现深刻
菊花是皇室的象征,也是美好的体现,而刀是武士道精神的浓缩,也是忠勇、献身、奉献等多种精神的体现。
这种矛盾感在日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体现。
小时侯看父母闹矛盾,那是对孩子智力的极大开发,因为总要在夹缝中确定自己的位置,还要兼顾好长辈间感情的距离,既不能偏向父亲,也不能偏向母亲。后来对许多事情的适应协调性,与他人良好相处的智慧,就是从小这么锻炼出来的。 —— 海岩
日本的矛盾感也是这样产生的。
1. 日本的婚姻,婚嫁和爱情是分开的。
这在《失乐园》这本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女主人公松原凛子是医学教授之妻,男主人公久木祥一郎是出版社的主编。在一次偶然聚会上他们邂逅,并迅速坠入爱河无法自拔,可是这种婚外恋却为各自的家庭和亲人所不容。这种经历使他们觉得人世间没有永恒的爱情,要想使对方永远属于自己,唯一的办法就是和对方一起结束生命,于是他们在爱的极致时双双服毒殉情 。
这本书反应的内容是日本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家庭和爱情分开来,在外面有自已的私生活,可以拥有情人,不被大众所指责。
但回归家庭还要履行丈夫应尽的义务,只是男主因受过高教育,对于爱情看法和普通人不一样,最后选择了以极端的自杀方式追寻生命的体现。
那为什么婚姻和爱情要分开来对待?不能从一而终吗?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日本的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
生来是哪个阶级的人,就是铁定的规则,这是无法更改的,这便是他们的悲剧根源。
无论男子还是女子的婚姻,都是由家中主母一手包办,为了履行自已的职责,他们不会反抗,但婚后的生活是自已可以选择的,只要完成家庭必尽的责任,在外面包养酒女或是艺伎,妻子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在西方和东方,欧美和中国都无法理解,我们都是秉承着一夫一妻,因爱而结合,所以理解不了日本的这种行为。
既然是他们的社会现象,也无法多做评述,大家在看象《失乐园》、《人间失格》这类书的时候,只要代入这种社会现象,就能更客观理解人物的想法,而不是有种格格不入的感觉。
有了这样的一个背景了解,能够更好的看待这种文化表现。
2. 日本社会的畸形关系
因为等级制度,每个日本人都会严格遵守,不会去怀疑这种出生即被定订好的人生。
这样的规则,会让某些有思想的人产生压抑感,长久压制的情绪,导致走向畸形化。
作为一个人,这么精灵这么聪明又这么矛盾,不一定是幸福。 —— 亦舒
这在一些书与电影中体现深刻。
《花痕》这部日本电影,讲的就是一个女剑术师寺井以登,家里准备入赘一个女婿。
寺井以登原本喜欢的是本国第一武士江口孙四郎,但父母给她谈的是另外一个文官。
后来孙四郎入赘了别家,那家的小姐和寺井以登是好友,她知道那家的小姐一直在外面有个地位很高的情人。
那个情人后来为了约会,支开了孙四郎,在路上孙四郎被杀。
而寺井以登为初恋的孙四郎复仇,杀死高官,结局被自已入赘女婿所救。
整个电影唯美之极,樱花与剑术串插其中。
电影反映了旧时日本的等级制度下,男子除了长男,在家中无地位,无财产可继承,哪怕有着再高的技艺与能力,想改变自身阶级也只能入赘。
在电影中,女主寺井以登明明是个有追求的女孩,她不喜欢针织刺绣,继承了父亲的一流剑术,却必须遵从会等级制度的安排,嫁给父母包办的那个人,在日本是不会生出私奔或是私下表白的这种事情。
再美好的爱情也只能压抑在心底。象樱花一般飘零,虽然结局很温暖,寺井以登发现自已即将要嫁的人,是个温柔、有同情人,并且极富智慧的好丈夫,可他们的关系,在婚后也不是对等的,寺井以登只能做个温柔贤淑的妻子,而不是个好剑客。
这就是等级制度下的悲哀,即使电影在满天樱花中结束,留下许多关于美好的遐想,但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体制下,幸福这个词,也只是如短暂的三、四月,在幻想出来的美好中陨落。
二、天皇不过是个吉祥物:等级制度无孔不入
在日本,天皇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人们的思想都要受天皇指引,以天皇意志为中心。
但天皇却是最没有权力的,他高高在上,如在云端,他不能够参与到凡尘俗事的烟火中,政治这种沾染了污浊感的使命,他无缘插手,揭开这美好的一角,其实就是个傀儡。
而武士,有地位却没有金钱,早年的武士生活困囧,却还要装出高尚的样子。
商人,有钱,却要受到制度无情的剥削与压制,想要改变地位,只有入赘这一条路。
农民,需要保证这个阶层不流失,但要养活武士和上层阶级。
这些等级制度,也是处处充满着矛盾,却要和谐的生活在一起。
民间的前辈大于一切,大于公司领导,每个新进入公司的职员都不能避免的受到前辈欺压,还要美其名曰锻炼心志。
人都有两面,一面是自尊,一面是自卑,这两面永远矛盾地存在人的心灵深处,人活着可以逃避许多东西,但是无法逃避自己。 —— 佚名
刚刚看过乙一的小说《在黑暗中等待》,故事的起因就是因为主角大石,在公司受到前辈暗中的打压,萌生出想要杀死前辈的念头,虽然他在地铁中伸出手想把前辈从站台推下之前打消了这个念头,但前辈却依然掉下了地铁站,被高速弛来的列车碾压致死。
大石为了洗脱罪名,偷偷潜入了盲女满的家中,潜藏的一周中,他与盲女渐渐建立了一种奇妙的关系。
为了盲女的善良,他决定自首,在去警局之前,他终于找到了凶手……
这本小说非常治愈与美好,但他的背景也是建立在前辈欺压初入公司的新职员身上。
充分体现了日本这种等级制度所下隐忍所产生的心理压抑,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形成恶意。
如果真的能象书中所期望那样,还有小小的善良如同萤火一般闪烁在空中,给人带来希望才是好的。但象乙一这样的作家,也是近几年才涌现出来的。
还有村上春树、东野圭吾等新生代作家,不再以矛盾为主要线索,而是采用了残酷之下的小美好。
生命在于矛盾,在于运动,一旦矛盾消除,运动停止,生命也就结束了。 —— 歌德
阅读理解了《菊与刀》这本书,我们对于日本就有了概念,立体地去研究他们的民族性,才更有意义。
不管出于喜欢或是厌恶,甚至是防御,或是为了解历史与文学,这本书都是通往日本的必经小径。
只有对其社会的矛盾性与等级制度有所认知,才能更具体懂得菊花与刀的真正含义,不会再出现“日本总是先给你一刀,若是不行再献上菊花”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