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诗教的优势逐渐被发现,诗教也越来被重视。国家教育部对中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不断的调整,在最近修订的部编本教材中加入了大量的优美诗词,并附上相关的文学常识。这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学理论,增进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语文素养,并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虽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诗词教育和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但当今的“教诗”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以我个人受教育经历和我最近查资料得出的经验,简单的得出了当代诗教的几点限制性。
一、过于重视诗歌的工具性。
虽然一直在讲语文是一个育人的学科,但是毕竟孩子们要参加考试,那成绩就成了限制诗教推行的一个障碍。那我个人受教育经历和教育见习经历来讲,小学语文课中的诗歌教学往往停留在让学生大量的背诵、默写,以达到“量”的积累,对于诗歌的理解也停留在背会字词注释和翻译,用这样类似“填鸭”的教学方式来教学生应付考试即可。比如在一年级下册小学语文古诗《静夜思》的教学。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孩子们还在识字阶段,理解能力不足,更不要说审美与鉴赏了。要让孩子们读通、读懂、理解这首诗,还要完成识字写字的目标,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只着重于内容解读、疏通词句、答题技巧等工具性知识,却忽视了诗词本身所要传达的内涵和情感教育,轻视人文教育,无法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二、“诗教”方法单一,难以开发诗性思维
确定好这个主题后,我搜集了许多名师讲诗歌的资料,名师们讲的很好,无论是情景导入还是总结升华,都符合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的规定。但是我认为,有些地方不能很好的体现出诗教的优势。还拿《静夜思》来举例,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弄懂诗歌,先解释下重点字词的意思,再互动式的一句一句地翻译成现代文,最后再总结诗歌的思想情感,在知识技能层面上已经达到了教学目的,但是这并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意境,而为了增添这一意境,老师们以图片的方式将古诗当中描绘的情景展现出来,最多再辅以音乐,我觉得这样不妥。众所周知,诗歌学习最重要的是有品味,而教诗缺少了“品”这个环节,学生所学到的东西,就如同当今的快餐食品,学得快,却没有营养。这样的做法不但破坏了学生的想象力,由此造成了学生的定势思维,而且也使得学生无法感受到诗歌所蕴含的真正的美。诗歌是作者思想情感的集中体现,如果想要学生去体会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美,就要教导学生去理解作者的情感,而要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诗性思维。
三、难以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今在我所经历的诗教的课堂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取代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地位。根据我见习走访小学的经历,我发现在目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一些老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没有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探究能力薄弱。当今的“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很容易出现偏差。首先,不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学生难以形成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并且容易盲目的接受他人的思想。其次,缺乏创造性,学生无法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也难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不能充分的展开想象和联想。同时,能动性缺失,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满堂灌”的教学知识,却无法主动、自觉地探索知识,体验知识获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