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诗歌是理解诗歌的必备良药。
第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第一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是采用了记叙这种表达方式,交代了作者登山观海这件事。二到六句是写登山观海所见所想,所以采用了描写这种表达方式。最后一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作者直接抒发高兴喜悦的心情,展现远大抱负,所以采用抒情的表达方式。
第二、虚实结合的写景方式。
“观”字统领全诗,首句交代了登山看海这件事,接下来就该写所看到的事务,也就是海水、海岛、山和山上长得树木和草。这些都是作者所看到的眼前的景物,这是实写;看到眼前之景,尤其是一望无际苍茫广阔的大海时,就会产生无限的遐想,想到了日月银河都在大海中运行,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这是虚写部分。
在教授这一部分时,我渗透了理解诗歌的方法。首先要找出诗歌意象,然后再根据诗歌中的语言,分析出意象的特点,再品评出作者的感情,体会作者的意境。
例如本诗中“水何澹澹”就是在说苍茫广阔的大海,一望无际,水波荡漾。既写出了意象,也写出了意象的特点。加以想象,就产生了鲜明的画面感,开阔苍茫的景象就展现在眼前。意境也就扑面而来。
第三、从宏观到微观的写景顺序。
在这首诗中,作者先写了一望无际的海水,再写海边的山和海岛,又写了山上的草木。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写作顺序就像电影镜头一样带着读者了解碣石山的海边风光。由远及近、由大到小、有宏观到微观的写作顺序,体现了曹操作为文学家的写作功底。
第四、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归来,正值春风得意之际。加上他抱负远大,有统一乱世的雄心壮志,胸襟博大、胸怀开阔的他,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自然而然就会在情感上与之共鸣。这就是所谓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他的远大的理想志向就借助大海这个广阔的意象传达给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