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昨天和合作伙伴发生了一些争执,起因是公司项目进展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涉及内部运营管理意见等,双方持对立观点并产生了激烈的情绪。
A女士:关于昨天说的“我们是否需要劝退某位员工”的事,你考虑得怎样了?
B先生:这个事情你不用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这个人会留着,她正在努力学习,况且团队刚成立不久需要稳定人心。
A女士:主动学习是好的,那么她的产出如何呢?她现有的工作内容和能力对于公司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我们这样的小公司需要灵活运作即时产出,可能没有成本去支撑目前的状况。
B先生:我已经决定了,你不要总是那么理性去和我谈该怎么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事方式和衡量标准。
······
如果换做你:在初创公司,新招一名员工,试用一个月发现她无法完成正常的工作任务,与其职责目标有较大差距,且开的薪水也不算低,初创公司成本压力很大的情况下,该员工又表现出主动学习的热情,但可能三个月是无法正常产出的,你会怎么做呢?
事实上,我们的B先生是一位感性的人,习惯充当好人的角色,工作上极少处理矛盾问题,习惯讲关系偏柔和的工作作风;而我们的A女士偏理性,深谙商业社会的生存法则,习惯主动出击快速解决,即使面临矛盾得罪同事也要保持其有力的执行进度。
从两人各自角度来看,没有对错之分。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
1.商业的本质
这是一家处于商业社会中面临着激烈竞争的公司。
商业的本质是什么?
盈利、自私和贪婪、创造价值、还是德鲁克的“创造顾客”,无论哪一个结论,无不建立在“等价交换”这一前提之上。老板雇佣员工,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无不是对方提供相应价值的资源、市场、创意、产品、技术扥工作内容,另一方给予相应的薪水奖金或股份。
老板因承担更大风险获取最大份额报酬,员工承担极小失业风险获取相应水平工资。如果任何一方失衡,那么必然是在商业本质上出了问题,员工不能完成有效工作内容导致无法有效创造顾客,公司的利益则遭受损失,那么可能会有三种结果:一是支付与其工作对应价值的薪水保持其平衡性;二是公司承担暂时性损失,更换能有效产出的员工;三是公司默认损失,商业的天平逐渐失衡,直至公司倒闭,员工失业。
2.价值与预期
上述案例中出现“价格高于价值,即员工所提供价值与公司需求不符”的情况。在经济学中,关于市场规律的阐述“价格总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即出现价格>价值/价格<价值两种现象。
当价格高于价值时,往往是基于人们的预期心理,即看好其未来价值,可以牺牲眼前的成本,认为其未来价格一定高于目前所支付的成本;而价格低于价值,也是预期在作怪,被低估或不看好。
我们说某某是潜力股,就是当前价格低于价值、预期价值被低估的一种现象。凡是“预期”则意味着在一段时间内必然承担相应的时间、空间、资本等各种成本压力。
谁都想用较低的价格买到较高价值的商品,人力也是一种商品,在雇佣关系和合作关系中也存在相应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情况,关键是所承担的成本是否换来相应的预期,如果自身成本已出现危机,那么不管预期高低,你能做的只有暂时舍弃,毕竟人都是要面对现实的。
3.情感
记得小时候父母吵架后,父亲常会说: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只讲道理就行了。这句话我记了十几年,每当家庭出现矛盾时都会提醒自己。
可是用在商业化运作的公司却恰恰相反:公司是讲理的地方,不是只讲情感就可以。这里所谓“理”,除了道理,更多的是商业原则,合作关系和管理方法。而这里的“情”,除了基本的法律道德外,更多的是一种信任和奖惩关系。
虽说大多数公司都在倡导公司氛围、员工激情、凝聚力等,但应该没有一个老板可以接受没有有效产出持续创收的情况下的热热闹闹一团和气吧!说到底,所谓的氛围、凝聚力也都为“创造顾客”这一大boss做前锋而已。
无论创业、就业或是合作,任何一种关系都深系——商业本质,而我们的处事原则、方与圆的拿捏也只能老老实实围绕这一概念。商业社会里,情感之于理智,是锦上添花;而理智之于情感,才是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