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过半了,感恩自己的坚持。
今天阅读的内容从十八世纪开始:十八世纪前半,欧洲哲学中心在英国,中期在法国,末期在德国,总体成现出由西向东的发展趋势。今天主要是介绍欧洲的三位哲学家。
阅读进度:312/528
阅读输出:(分点+人名简写)
1. 十八世纪理性主义思想受到批判,有些哲学家认为不透过感官体验,我们心中将一无所有,这种观点被称为“经验主义”。代表哲学家有洛克、伯克莱和休姆,这三位哲学家都是英国人,所以也被称为“英国的经验主义”。
2. 经验主义者是那些从感官经验获取一切关于世界的知识的人。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心灵中的所有事物都是先透过感官而来”。当我们说出上帝时,我们没有运用我们的理智,因为没有人体验过上帝。
3. 第一位哲学家洛克,主要作品《论人之理解力》,在本书中主要有两个问题:我们的概念从何而来?感官经验可否信赖?回答如下:我们的感官会接受到单一感官概念,而心灵除了接收到这个单一感官概念之外,还会对于信息进行处理,得到复合概念。
4. 洛克将感官的性质分为“主要”和“次要”。“主要”是扩延世界的特质,如重量、数量,不因为人而变化;“次要”是事物在感官上产生的作用,如红绿、冷热。
5. 洛克是近代哲学家中最先关心性别角色的人之一,他也是首先倡导“政权分立”的人(立法与行政分立)。
6. 第二位哲学家休姆,主要作品《人性论》。休姆断定人有两种知觉:“印象”是对于外界实在的感受,“观念”是对于印象的回忆。这两种知觉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复合的。休姆认为组成一幅想象画面的各个元素必然在某一时刻以单一印象的形式进入过我们的心灵。如“天使骑着天马”=“穿白袍的人+翅膀+马+翅膀”。
7. 休姆对于自我的理解是“一束不同的知觉以无法想象的速度连接而来,并不断改变并移动”的过程。(当然,两千五百年前,佛陀也认为人生就是一连串心灵与肉体的变化,使人处于一种不断改变的状态。)他认为用人类的理性来证明宗教想信仰是不可能的。休姆不是基督徒,也不是无神论者,他是“不可知论者”(怀疑上帝是否存在的人,他只接受感官感知到的)。
8. 休姆提出了“习惯性期待”,这是他的经验哲学的要点。我们出生时对于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世间种种现象并没有什么期待,但我们长大之后,经过我们对于生活的观察,就会产生“一件事发生之后,另一件事也会发生”的期待。(有点像巴浦洛夫的“反射”)
9. 最后一位哲学家是伯克莱,他也是爱尔兰的一位天主教的主教,主要作品有《人类知识原理》。他相信人有“灵”,我们所有的观念都有一个我们意识不到的原因,这个原因不是物质性的,是精神性的。我们的灵魂可能是形成我们本身各种概念的原因,就如我们在做梦一般。他质疑物质真实性的问题,并且认为我们的感官认知是从天主而来。
今天的文章中,苏菲过了15岁生日,席德也醒来了,看到了一本爸爸为她写的《苏菲的世界》,这是一个故事,也是一部哲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