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凡-思无邪 随笔:如何看待德行 ——读《世说新语》有感(三)

华歆,字子魚,三国时平原郡高唐人。举孝廉,为尚书郎。东汉时曾任豫章(今南昌市)太守,后入京任尚书令。魏国建立后,任司徒,封博平侯。

但是,这样一位身居高位的世族后代,在《世说新语•德行》(十一)里却有如下记载:说他年轻时是一个没有道德定力的人。文章介绍:“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歆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然而,在《世说新语•德行》(十)中又说,他是一个非常严肃而庄重的人。在《世说新语•德行》(十二)中作者又将华歆与王朗做了比较,借司空张华之口说道:“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而在(十三)中将华歆与王朗作了更深入的比较,体现了华歆的沉稳和担当。文章说道:“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性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自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由此可见,人的德行有其客观性,但人们对其的评价确实有较强的主观色彩。所以不能因一二件事便对某人“盖棺定论”,这是非常武断的。另外,人的德行也会因年龄的增长,或者是因客观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但最重要的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主要要看他的“公德”即他是否“为民请命”,是否在历史上建功立业,是否对历史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这才是极其重要的。

      2022年10月17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