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刷首都博物馆,每次光临都有新的收获。关于镇馆之宝没有发现官方说辞,网上推评五花八门,索性来个镇馆荟萃。
N0.1伯矩鬲
出土信息:1975年出土于房山琉璃河遗址。
上榜理由——牛气十足,被誉为“中国最美”青铜器之一,是北京“诞生”于西周的实证。
伯矩鬲全称“牛头纹带盖伯矩鬲”,别称“牛头鬲”,是因为鬲的足、身、盖、钮皆用牛头作纹饰,形制宏壮,纹饰制作精细,呈现特殊的高浮雕风格,在艺术设计和铸造工艺上都有独到之处,是西周早期青铜器中的珍品。
首博很人性化,在青铜馆展厅放置了伯矩鬲、班簋和堇鼎的复制件,可以满足游客碰触国宝的好奇心。特别是伯矩鬲,可以凑近抚摸确认全器的7个牛头,而原件并没有和复制品放在一起。正主在方厅二层,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和很多名贵的青铜器一样,伯矩鬲自带说明——鬲的盖内及器身颈内壁各铸有相同的阴文铭文:“才(在)戊辰,匮(燕)侯赐伯矩贝,用作父戊尊彝。”盖内4行15字、颈内壁5行15字,属于器盖对铭的形式。因此被命名为“伯矩鬲”。
同时,伯矩鬲的铭文彰显了更多的历史价值。通过铭文解读,可以认定伯矩鬲是西周燕国遗物,见证了北京城的诞生。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伐纣后,封文王庶子召公奭于燕,为第一代燕侯,成为西周北方重要的诸侯之一。小小青铜器,证实了西周初年燕国的封地位于琉璃河的大历史。
八卦一下,伯矩制作的青铜器,除了这件鬲外,还有鼎、簋、盘等,目前已知有十余件。除琉璃河外,在辽宁喀左也有发现,而伯矩鬲是这其中铭文最长的。留下这么多青铜重器,伯矩身份之重要不难想象,在燕国的地位应是极为显赫。从伯矩制作的另一件青铜器“伯矩鼎”的铭文推断,伯矩掌管迎接周王使者事务,算是长袖善舞的外交家。
N0.2班簋
出土信息:1972年发现于有色金属回收站。1973年送回故宫文物修复厂。
上榜理由——铭文记述了贵族“班”追随大贵族“毛公”东征的史实,史无记载,可补史籍的不足,这就是其历史价值。
班簋又称“毛伯彝”。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完整又精美,难以想象它曾经历受磨难,差一点以碎片之姿消失在这个世界上。据说是北京文物清理拣选小组在有色金属回收站发现西周班簋残件碎片,紧急抢救,通过多方认证确认这是曾经消失的国宝。
关于班簋身世存在争论,因其出土时间地点已不可考。传说曾是乾隆的爱物,一直藏身宫中,并被收录在乾隆敕编的《西清古鉴》中。但我们看到的班簋纹饰与《西清古鉴》的图案有别,清宫旧藏的这件,纹饰里有个寿字。因此会不会两件是班簋列簋中的两件,但这仅为推测,实无定论。
另外,我好奇的是班簋里的“毛公”和“毛公鼎”中的“毛公”是否同一人,虽“毛公鼎”中的人物暂无定论,但从考证的周王来看,两位毛公并非一人。
N0.3堇鼎
出土信息:1974年出土于房山琉璃河遗址。
上榜理由——是北京地区出土的青铜礼器中形体最大、最重的一件。
堇鼎内铭文26个字,记载了堇饴奉匽候之命去宗周向召公奉献食物,并受到召公赏赐之事,为研究西周时期燕国的首位封君以及周时殷商遗民政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N0.4 织锦夹金五佛冠
出土信息:在白塔寺塔刹内发现 。
上榜理由——雍容华贵,单镶嵌的珍珠、宝石就达950颗。
五佛冠又称五智冠,由五个莲瓣形锦片缀合而成,形似莲花。莲瓣正中为镀金五方佛,即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和中央大日如来。在佛冠上还缀有三个铜质梵文字母和日、月形铜片,分别代表佛教的身、语、意三密。佛冠顶部嵌红宝石,两侧各有一条织锦增带,分别缀八仙、八宝图案。
N0.5克罍、克盉
出土信息:1986年出土于房山区琉璃河镇黄土坡燕国墓地。
上榜理由——北京“城之源”的文字证据。
克罍、克盉是典型的“身材小,资格老,地位高”,铭文内容详细记载了周王分封燕国的仪式和程序,确定了第一任燕侯,完善召公家族的额世系。因此克罍、克盉的发现不仅为研究燕国早期历史相关的重大问题提供了新材料,更是北京“城之源”的文字证据,将北京建都史从距今800多年前的金中都,一下子上推到距今3000多年。
N0.6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
出土信息:上世纪70年代出土于北京西城区旧鼓楼大街豁口窖藏。
上榜理由——物以稀为贵。据说,存世的元青花凤首扁壶仅有两件,分别收藏于新疆伊犁州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
青花凤首扁壶的造型优美奇特,纹饰生动,釉色莹润。壶身呈扁圆形,以昂起的凤首作流,卷起的凤尾作柄,展开的双翅垂于壶身两侧,壶体下部装饰有茂盛的缠枝牡丹。整体设计巧妙,构思精绝。
经考证,青花凤首扁壶生产于公元13世纪,烧造原料是进口的,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大陆。这反映了元代海外贸易的扩大以及中国瓷器的声名在外。
N0.7元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
出土信息:1955年出土于北京市西城区定阜大街西口。
上榜理由——不仅反映了元代景德镇的制瓷工艺水平,还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审美观念。
观音的面部采用了模印的方法,衣服上的璎珞则用到了贴塑工艺,这些工艺使得塑像在高温烧造下不变形,清白的釉色也符合元代崇尚白色的审美。
N0.8李莲英翠扳指
出土信息:1966年出土于北京西郊恩济庄六一小学内的李莲英墓。
上榜理由——估价两亿,算不算理由。
李莲英,原名李进喜,“李莲英”是由慈禧为他重起的名。其为晚清朝廷中的太监总管,在宫中的50余年间,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陪伴了慈禧50余年,深受慈禧宠信,因而权倾朝野、家财富甲天下,被人们呼为“九千岁”。
小知识:扳指的两端截面刚好是相反的。上端由外向内倾斜,佩戴时,此端向外,大拇指扣住扳指的时候会比较舒服。扳指下端由内向外倾斜,佩戴时,此端向内,用来勾住弓弦,其斜面便于弓弦滑出。
N0.9《韩愈进学解卷》
上榜理由——是元代草书长卷中最长的作品之一。
《韩愈进学解卷》是元代著名书法家鲜于枢用行书和草书书写的作品,全卷纵19.1厘米,横795.5厘米。记录了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进学解》原文,强调了勤奋学习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而鲜于枢的书法作品体现了元代书法的风格和技巧。两者结合使得这幅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N0.10清乾隆御制碑
出土信息:2005年出土于北京先农坛。
上榜理由——清乾隆御制碑是北京最大的石刻文物。
由碑身、两个碑帽和两个碑座共五部分组成。碑身四面分别用汉、满两种文字,刻着由乾隆皇帝亲笔手书的两篇关于北京的文章——《帝都篇》和《皇都篇》。这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北京的地理位置和乾隆皇帝的治国理念,对于研究北京的定都、建筑风格以及北京的历史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阿淼写于2025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