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国成年人人均阅读纸质图书4.56本,与2013年的4.77本相比,略有减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较2013年上升了8个百分点;日均手机阅读时长首次超过半小时。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问题来了,你是分子还是拖后腿的分母?
在2015年to do list里我和自己的约定是
我也很想知道自己完成了没有
惊险的发现已读凑够了38本,所以两本蓝色的是未读的。
今天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双十二,因为各家店铺都在打折,而我在家挑了两本书是为了凑够2015年的40本书。
所以说凡事不要拖到最后一刻再去做!
书的分类
对于我来说,大部分的书可以分为三类
1.知识获取类
如经济,历史,科普,属于给大脑中无知领域扫盲用的;
如时间管理等,可以帮助我们将工作、生活、学习安排的更加有序,提高效率;
2.启迪类
如部分小说,散文,会引发我们对于人性、自我、社会更深入的思考,从而建立更全面和不那么肤浅的三观
3.写作技巧学习类
(对于写作不感冒的小伙伴可以直接跳到下一段)
当构建一个虚拟世界或者拼凑一个故事被卡住的时候,我常常会跑去看同类型的小说,看看他们对细节的处理,对情节的过度,对高潮的铺垫,和对结尾的引导。
有的时候看某些小说会产生“这么烂的梗也敢用,我都能写了”的狂妄自大的想法,但当自己动手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故事更拙劣,漏洞百出,转折干涩,味同嚼蜡。
所以,实践才是最好的老师
2016年的目标
1.80本书
当我对自己每日读书习惯沾沾自喜的时候,小小意告诉我,年过百本是一个编辑的必备生存技能,所以今年目标翻倍,跑步进入社会主义。
当然,如果明年的这个时候我没有完成,欢迎小伙伴们无情的耻笑、恶毒的抨击和猛烈的吐槽。
2.关注细节
在读书的同时,希望可以关注作者,简单了解生平,这样对作品的理解会大有裨益。比方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月亮与六便士》不放在时代背景去看,真的想不出亮点在哪里
小算盘当然是看看大家是怎么一步一步走上畅销书宝座的。
3.一些思考
如何掌握一本书的精髓,捋清一本书的脉络?
如何写出通俗易懂,老少咸宜的读书笔记?让别人看完之后如同看了这本书?
如何把看过的书像吃过机器猫的记忆面包一样都装进脑子呢?
碎碎念:以下内容营养有限,客官自便~~~~
从来都不会觉得读书是一件逼格很高、很文艺、很难下手的事情,就好像饿了会吃饭,困了会睡觉,不懂会问为什么,没人回答的时候就去看看书喽~
反正你的思考前人已经想过千百遍并且把答案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咚”的一下都扔在你眼前,所以看一下又不会死掉,万一答疑解惑了呢~
嗯,2016,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