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找了三个分别代表最准确、最透彻、最详实的老师,最准确是朱熹,最透彻是张居正,最详实是刘宝楠。
老师做到细致入微,是我要学习的精神。
2.读书讲究知行合一,说糖是甜的,你说你知道,但你一定要吃过糖,你才真知道。
冥冥之中感觉有一点我还没有悟透,是的,有些理无需讲明,有些话不必讲透。
3.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毕竟朱熹甚至孔子都没平过天下。张居正平过,所以他的讲解,是最透彻的,有切身体会。个别地方,就明显比朱熹体会深刻。再加上呢,张居正这个注本,是他当年给小皇帝讲课用的,儿童读物,所以讲得特别浅显易懂,特别仔细,实在是两千多年来注《论语》最好的一本!
有理有据,具体指出选择张居正这本书的依据。
单就这一段而言,我就学到很多。也许这是我学习写说明文的启蒙书。细细品读,言简意赅。
4.受曾国藩影响,他说,做学问一定要有日日不断之功,每天都做。不可说今天忙,把今天的功课放到明天补;也不可说今天比较空闲,把明天的工作先做了,明天休息;一定要每天做每天的。也不可说这两天出门,功课先放一放,出门你总得住旅馆吧,把功课带着在旅馆完成。我就按他说的,每天都做,出差出国也带着,保证一天不落。
做学问一定要有日日不断之功,每天都做。多么简单的道理,真正落实到我们每个人身上,相信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会有一定的困难。
这才刚刚开始,我就觉得今天选择这本书是对的,等读完全书后,我会遇见不一样的自己。学问一定要有日日不断之功,每天都做。多么简单的道理,真正落实到我们每个人身上,相信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会有一定的困难。
这才刚刚开始,我就觉得今天选择这本书是对的,等读完全书后,我会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5.简简单单的道理,你要切实去照做,境界在于做,在做的过程中,自然就和书上写的对上了、通透了。这就是知行合一。
听话、照做,阳明心学的核心价值在此一一呈现。
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所以儒学,首先是学习学,怎么学习;然后是自我修养和领导力。这是我们学《论语》主要要学习的内容。
第一次学习到学习《论语》讲究一定的方法。如何学,怎么学,会“学”了,自然落实到“习”上来。“习”,在我看来实践的成分更大一些。
7.所以,学,就是照着做,学《论语》,就是一句一句地落实照着做,不愿意照着做,就不要学,浪费时间,你愿意按谁说的做,你就去学谁。全部时间花上去都不够用,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你不愿意照做的东西上。
通过了解,加上自己的理解,对“学”有了明确的认知,变成属于自己思想上的东西。“学”,不再是一个字而已。而是被赋予了我的思想和独具特色的魅力,这就是把“学”落实到知行合一的意义。
8.“学海无涯苦作舟”,原话是庄子说的,不是这个意思,原话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生命有限,学海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非把自己累趴下不可!要聚焦。不准备做,就不要学。
生命有限,学海无涯。如何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
恕我直言,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没有最晚的开始,此时此刻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刚刚好。那么,学习、落实这本书的过程,会让我为以后的人生做好准备,学会思考。
学,就要好好学。
9.照着做,就是习,学习的习,不是复习,是练习。
你照着圣人说的做,最后证悟到了,果然是这样!身修了,家齐了,国治了,天下平了。
要学以润身,落实到行动。学习,是一种行动。决定行动了,就可以接着往下学习了。
家就是我人生的修道场。家人就是助力我修行得到的禅师。无论是父母爱人还是孩子,都在不同层面是帮助我修行的验证者。
有这种想法,还是在几天前。这也是我的一次“开悟”吧。从那时起,无论我对家人们做什么,都是发自内心的,毫无怨言。真正做到了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尽我最大的能力为对方减轻负担。
这时的我,心境平和了,怨言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