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沟通,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
另一半,是相似好还是互补好?
剑桥大学心理学教授布莱恩·利特尔在TED演讲《性格迷思:你究竟是谁》中说道:外向型人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们需要刺激。包括寻找好玩、有趣的东西,比如噪声、派对或TED等各种活动。相反地,内向型人更可能默默地待在安静的角落。
试想一下,在婚姻里,你有一个外向型伴侣,总是在外界找各种刺激,喜欢到处参加社交活动。而你却喜欢安静地宅在家里,你们又怎么能在同一个频道上拥有丰富的婚姻生活体验呢?相反,可能还会产生很多不可调和的矛盾。
心理学家洛肯博士在《内向的力量》一书中写道:每对内外配伴侣其实都各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最晚要到初期的强烈迷恋过后,双方才会察觉到两个世界的不同。这两个不同的世界深受两个人的价值观、经验、天赋及人格特征的影响,其中自然也少不了内向与外向的作用。
此外,内外配伴侣间的差异也有可能让彼此倍感吃力。相异的步调、需求与想法不仅会造成严重的摩擦,更会导致关系的失衡。当内向者与外向者共同生活时,他们之间的矛盾可能会严重到对关系的存续造成威胁。内向的伴侣可能会觉得自己被操控、被忽视、不被谅解或受到压抑,外向的伴侣则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另一半柔弱、消极、唯唯诺诺、过于被动等,而这些指责会伤害对方的自尊。
更进一步讲,外向者会期待内向的另一半能提供更多刺激或更主动地参与社交,也可能会觉得另一半没有照顾到自己的感受,因为他们并没有从另一半那里获得足量的关心。相反地,内向的伴侣反倒觉得不必一直表示关心、表现主动,这样会比较自在。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们更喜欢跟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人际吸引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就是相像律:同性相吸(相类似的人彼此吸引对方)。遇见和自己相像的人通常令人心安,具有奖赏价值,发现他人与自己相像是一件令人快慰的事,因为这能提醒我们自己这样是没有问题的。
心理学家伯纳德·默斯坦的刺激—价值观—角色理论也认为,我们会从伴侣那里获得三种不同的信息,这些信息会影响亲密关系的发展。当伴侣第一次相遇,彼此的吸引力主要建立在刺激信息基础上,包括年龄、性别、长相等明显的外部特征。随后会进入价值观阶段,吸引力取决于彼此态度和信念的相似程度,人们开始了解彼此是否喜欢同样的电影和度假方式等。最后,“角色”的相容性才变得更重要,此时伴侣们最终发现他们在子女的养育方式、事业、居家等基本的生活要务上是否一致。
有时重大差异可能在婚后才得以体现出来。比如,对于居住在什么地方,是否生养子女,生养几个存在根本分歧,这些分歧往往是婚姻里的主要矛盾,也对婚姻生活是否和谐幸福具有重大影响。所以,越是各方面相似的伴侣,分歧就会越少。
相似的人能真正理解彼此,产生共情。很多人终其一生,不过是在不断寻求自我认同感,相似的伴侣可以在往后余生里互相解读彼此存在的意义,拥有最深的默契,经营一段长久稳定的婚姻关系。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与自己相似的另一半呢?
1.可以加入一些线上平台的兴趣小组 比如,你可以加入豆瓣小组,经常在上面交流;或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一些兴趣群,如加入MBTI社群会让很多相似人格特质的人聚在一起。这些线上交流都有可能让你遇见与自己价值观相投、兴趣相投的人。
2.可以参加一些感兴趣的线下活动 比如,你可以参加登山活动、读书活动、旅行活动等,既然大家都喜欢这样的活动,可能就存在某些共同点,你在活动中就很有可能邂逅相似的另一半。
3.在朋友圈里发展恋爱对象 你的同学、同事里可能会有和你具有相似性格、价值观的人,你们朝夕相处过,相互了解,有着深厚的友谊,可以尝试发展成恋爱关系。
总之,要多与人交流沟通,不能太过封闭自己,才有更多机会遇见相似的人,毕竟天上不会掉下一个正好与你情投意合的另一半,相似的人都是在沟通中碰撞出来的。
这样看来,保证婚前有一定时间的相处对婚后生活幸福与否还是很关键的。虽不能保证找到最合适的另一半,相爱相杀的概率总会小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