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5日,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乡村教育家”第六期高研班暨徐州市乡村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活动,在市图书馆的报告厅里隆重地举行。不出家门就可以聆听到专家的报告,这对于渴望成长的乡村教师来说,宛如炎炎酷暑里的一场及时雨,给我们的心底带来阵阵清凉。
上午省教师培训中心严华银主任给我们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互联网十:优秀教师发展的方向与重点》。再次见到严主任,心情有些激动呢。记得去年4月份在苏州举行的“苏派作文教学名师精品课堂展评活动”中,严主任结合展示课,在点评的基础上,围绕“写作教学的目的”、“写作与阅读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他的语言既幽默又犀利,流露出他对教育教学的深度思考,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这次我坐在会场的前排,仔细地聆听、记录,唯恐错过了精彩。讲座结束后,又向身边的老师要了笔记和拍下的PPT照片,再次进行了整理。我感觉严主任的讲座既立足实际,又高屋建瓴。“五个关注”和“五个转变”,直击内心深处,引发我们深入去思考那些平时不太关注的问题。互联网+听起来很遥远,事实上它已经关联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严主任建议大家必须得关注基于“转型”与“网络”的教育转型,不断厚实学科的底子,不断提升对学科的理解,做永远的学习者和研究者。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要去努力学习新知,发展新知,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样才能跟上时代,为学生树立个好榜样。
我平时还是比较喜欢学习新知识的,平时一边工作一边想着给自己充充电,可是常常是感觉缺什么才去补什么。虽然有时在学习中也进行了感悟和反思,但是好像还是停留在一点、一面的层次,不够深入。听了严主任讲座,感觉自己在与专家的思想碰撞中,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
做老师的这些年,我常常以优秀教师为榜样,事事但求尽力做好,尽心无愧。可是视野较窄,创新性也远远不够。思维往往只局限于眼前,没有前瞻性的想法,也没有系统地思考过未来教育的变化。在教学中虽然经常使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没有真正研究过“翻转课堂”,没有想着如何让高科技来服务于自己的教学。有的时候也知道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可是又常常懈怠,距离“一专多能”还有很大差距。严主任的报告,让我明确了如何才能让自己适应时代的发展,成为一个让学生喜爱的老师。
下午的活动,是由我们乡村教育家高研班的导师、特级教师杨采涓主持的“初见”专题读书会。读书会的同学们分五个小组,以聊天的形式来讲述自己与学生、亲人、自然风景、古典诗词、乡村教育家的“初见”。大家的“初见”讲述,都涌动着一份发自内心的真情,让听者为之动容,进入到故事情境之中,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幸福着她们的幸福,然后在心底里说一声:“初见”真好!
这次参与“初见”分享活动的,大多是我们乡村教育家研修班的伙伴,一起走过许多日子,早已彼此熟悉,如同家人一般。她们的才情,我已经不止一次领略过,也就不一一赘述了。在这里我只想说说“初见”王少勇老师,正如杨老师在《忆新沂南职业中王少勇老师》的前言中所说,“温厚的小王老师,慎言敏行,才华横溢,却总是谦和地微笑着。”
因为之前参与胡文岭同学那篇文章的校对工作。在反复的阅读中,头脑里对王老师的印象特别深刻。中午我在报告厅外面负责签到的时候,发现有一位老师安静地坐在对面的椅子上看书,我感觉好像似曾相识,特别的亲切。下午当他走上台时,我才知道为什么会有那种感觉。胡文岭同学的真情文字,让我对王老师产生了太深的印象。
王老师的谈话轻松自如,对从前的岁月、对曾经的学生,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在他的讲述中,我听出了他对教育的赤诚之心,对学生无私的爱。听杨老师说过,他在绘画方面的造诣特别深,但私下里从不收学生。辅导学生也从来不收取任何费用,他把自己的所有心思都放在学生身上,他教过的学生对他都心怀感恩。为此,我心里对他更是怀有一种深深的敬意。
这一次的培训活动,让我收获很多,能够参与其中,感觉很幸运,对杨老师更是充满了感恩。这一路的陪伴和引领,鼓励和肯定,我都记在心里,很多时候想起来,眼泪都在打转。不是夸张,就如琼琼所说:“如果你明白,你一定会明白;如果你不明白,你永远也不会明白!”
过去日子里,相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总是会在不经意中想起来。她的辛苦付出,她的坚持,她致力于引领乡村教师成长的初心,我都明白!亲爱的同学们,愿你也能够明白。愿我们一起追随乡村教育家的脚步,一路向前,在阅读和实践中遇见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