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死亡的最早记忆,其实是开心的,甚至有点兴奋。
那时村里有娶媳妇的,会放1-3天电影,而有人去世,会放5-7天。所以有人去世就意味着可以看电影了,一到冬天,就会有看不完的电影。那时的电影是露天的,就在我家房后。电影的内容都忘记了。
上了初中,村里有老人去世了。晚上下晚自习回家路过他家门口,会头皮发麻、害怕。
14岁奶奶离开、15岁外婆走了,20岁爷爷也去世了,那时觉得很正常,他们年岁大了,跟所有的老人一样都离开了。
冲击比较大的是50多岁的大姨夫因为肝癌离开,那时从没有想过还没有老的人也会离开。
15年,18岁的侄子的离开,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它对我不再是别人家的故事,而是真的可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
16年腊月初七小姨夫因为肺癌离开,腊月十四,大伯离开。17年正月二十二妈妈也走了。后半年97岁的老姑离世。腊月十一,把自己当女儿的姑姑也离开了。
一年的时间,几个最亲的人离开,内心实在没有办法接受。好像自己眼前有一排排的防风林咔嚓一下都到了,自己得直面风雨了,而自己还没有准备好。
前几天公公离世了,突然感到那条路很大、很宽,自己一步步的正走过去。现在眼前的死神不再可怕,甚至有点和蔼和亲,他正在那不远的终点等着自己。自己不再害怕死亡,也不再焦虑。既然那是迟早的事,自己又有什么着急的呢。慢慢的、一步一步、悠闲的走过去吧。
以前,一个好朋友问过我一个问题:在沙漠里,精疲力尽的你,碰到一个同样精疲力尽的老虎,你会怎么做?我说:让老虎吃掉。我问她:你呢?她说:跟老虎拼搏。
有了孩子后,一个晚上好像是梦魇,有人死命拉自己去那个地方,自己拼命挣扎,又回来了。后来告诉自己,即使遇见鬼,自己也要搏命,好好活着,活到孩子长大成人。现在他们都变成了自己的亲人,自己更没啥好怕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