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刘书友把整本书做了一个梳理,为我们读后面的章节奠定了基础。因为瑞达利欧通篇500多个小原则都是为了阐述他的创意择优的大原则。而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极度求真极度开放。我们有了这个全局观再去看后面的章节,如同抓住了灵魂再去读肉体必然事半功倍。
我还是觉得读书要抓住纲领,只有提纲才能挈领,夫子常说“吾道一以贯之”。我们读书如果能把握作者的核心思想,或者用一条红线串联起整本书,才是真正读懂了这本书。否则自己成为了人家思想的跑马场,读了半天一地鸡毛不知所云。自己不知道分享的什么,听众也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自己昏昏如何使人昭昭。
我自己有时候也是这样,读了半天都抓不住作者的要点,那样的阅读效率很低。我会反思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或者是自己方法不对,或者读书的缘分还没到。个人比较赞同《反脆弱》作者塔勒布观点,不要勉强自己读书,顺着你的兴趣读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他反对学校教育提倡自学的原因。
记得毛姆在他《阅读是一座随身携的避难所》中也有这样的观点,不要因为别人的喜欢推崇而去读书,那不是构成你读这本书的根本原因。
应该是你自己真心的喜爱这本书,阅读是没有任何功利的,纯粹是一种精神享受。其实你因为别人的推崇而去看,因为别人都说这本书好而逼着自己读,也是一种功利。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鞋子是否合脚只有脚知道。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只有你完全放下一切功利的时候才能读出书中味道,才能真正享受读书之乐。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当你读书是为了自己内心的愉悦时,你才走入读书之门。“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陶渊明的读书之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是颜回的读书之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是孔夫子的读书之乐。这种快乐都是为己之学才能体会到的,此中乐“不足为外人道也”。理学开山周敦颐跟自己弟子交流,如果他们能找到孔颜乐处,才能进入儒学。“孔颜乐处”也成为后世儒家探讨的一个重要命题。
瑞达利欧在第一章第二小节谈到了“超觉冥想”,说他从冥想中获益良多主要是这样的冥想体验让他的身心放松下来,内心达到了平静。人只有在平静的状态里才能有智慧,只有当你的心静下来放空自己,才能思考问题,看清很多问题。这也是苹果乔布斯不远万里去印度学习禅宗的原因,中国宋明理学陆王心学都是儒家和佛家交融以后产生的新儒家,他们就吸收了佛家里面很多禅修的内容,以《大学》为代表的“四书”逐渐代替了“五经”。《大学》就是一部强调内心修为的书把儒家内圣推向了极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在修身而修身又起于“正心诚意“,然后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把你的内心如何达到安静的状态都描述出来。难怪曾国藩这样的理学信徒每天都会留给自己一个时间,安静自己的心。再忙这个时间都必须有,什么叫“忙”——“心亡为忙”。
你在自己没有闲暇惬意的时候很难思考问题,亚里士多德就说过“做学问是需要有闲暇时间的”。另一位投资界大佬霍华德马克斯,他的投资备忘录是连股神巴菲特都要看的。他的橡树资本虽然没有瑞达利欧这么大但也有800亿美金规模。他就说东方哲学教会了他平静,让他的心能更加从容淡定的面对市场。因为市场的波动是你无法逃避的,有的完全是非理性的你只能接受。只有当你具备了平静的心态才能面对这一切,而不会被身体里另一个你所左右。你才能做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老子说“致虚极而守静笃”庄子说“心斋坐忘”“嗜欲深者天机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