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题,是我和这孩子的一种数学学习方法。早晨他上学后,我在有关书中找一些题写在小黑板上,题目偏向于思维游戏性质,中午放学回家做一做,用不了几分钟,积累的是见多识广,得到的如丁博所言:
小孩子在游戏的力量下,理解并感知数学,是最佳途径。
这两天因一道题引发了关于分数的讨论。原题是:三分之一的三分之二是多少呢?是三分之一,四分之一还是九分之二?
客观说,这道题超越了三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所学的数学内容。但又有什么关系?游戏不是应试,不要求分数,只要求思维过程。
他并没有为此为难多久。只见他在小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并分成了三等分,是个120度角的奔驰汽车图标。然后把其中的一份分成三等分,然后说,九分之二。
我问为什么不是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呢?
他说,图形不对。把三分之一再分成三份,整个圆就变成了九份,其中的两份不就是九分之二吗?
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他对分数的理解到底有多深?《数学一百分是妈妈教的》作者这样写道:
根据我的经验,学好分数的学生其数学成绩绝对不差。反之,学分数有障碍的学生有十之八九有放弃数学的念头。因此,在小学三年级数学中,初次登场的分数虽然篇幅不多,但他的重要性却要高于其他单元。假如,孩子在三年级时因为父母没有辅导清楚分数而感到困惑,那么到了四年级就会感到迷茫,五年级就更无所适从了。之所以五年级时放弃数学的小孩数量最多,正是因为分数。
“分数么,就是把一个东西分成几份,其中的份数就是几分之几。”他答的很流利,教科书的复制。我听出了漏洞:
“说清楚些,把一个东西怎么成几份?”
他说,分成几份呀?
我顺手在小黑板上画了两个圆,然后在圆上划直线,一个圆是平均分成了两半,另一个圆则是一半大一半小,问他:那个是二分之一?他选择了两半一样大的。问他,为什么?他说,平均分的才对。
对的。分数其实就是除法。除法的最基本的概念就是“平均分配”。不是平均分配就不能用除法。
吴博说过,任何数学形式其实都是一种操作行为。用在分数上,怎么理解?
他说,是因为分配吧。比如,一只羊被两个人分,每人分半只羊,就是二分之一。把这个过程用数学表达,就是分数,分子代表那只羊,分母代表几个人分。哎,奶奶,这不就是除法吗?
怎么分的?
平均分的。
关键是平均两个字。记住了?
他点点头。
那么九分之二可以看成什么呢?是不是可以看成两个九分之一相加呢?能不能转换成九分之一乘以2的样子呢?
他思索一会儿,可以的!
我说,以后见到分数能不能迅速转换成乘法的形式:分母是几就是几分,分子是一,然后分子是几就是乘几?
能!
比如:四分之三等于?
四分之一乘以三。
什么意思?
把一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三份。就是三个四分之一相加。也就是四分之一乘以三。
五分之二?七分之四?八分之六?
都答对了。
然后问他:分数的分子小于分母时,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数?小于几?
他不会算1÷2。我问他,一元钱分成两个五角时,还用元表示钱数,怎么写?
0.5元。
对。1÷2=0.5。1的一半。
2÷2呢?得1。
所以,分子小于分母时,得到的不是一个整数,这个数永远小于1。
所以,分数是一个数,一个非整数。
小学数学中的数有自然数、分数和小数。假设把分数和小数视为同一种,那么我们可以说,小学数学中的数只有自然数和分数。
由此理解了吴博为什么要重点推出《分数运算法则》的课程。分数开始超越孩子们的认知习惯,比如,分数的乘法结果为什么越乘越小呢?
究竟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