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关于孩子和教育的事儿
贺州樊登书店志愿者·平子·2018.6.25(70)
出门在外,眼睛很容易就关注到孩子,以及关于孩子的言行举止,乃至于他身边的陪伴者。
【一】
今日火车上,遇到下铺有一个四岁左右的男孩子,由一位比较年轻的奶奶带着,有那么一二十分钟,他一直冲着我扮鬼脸、说莫名其妙的话,甚至有肢体语言触碰我,清楚他在引发我的关注,于是没有理会他,看看奶奶如何处理?奶奶发了多次指令,孩子只是当作耳边风,很遗憾孩子在这个年龄就开始不听家长的话(指令)。奶奶一直沉浸在与邻铺聊家长里短的,估计没有想过带孩子都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每个言行,要适时抓住时机做教育。
唯有父母用心,孩子才会越来越好教!
幼儿阶段的一个行为习惯没有养好,将可能伴随与影响着孩子一辈子!
【二】
乘车路上,看到路边花圃的花,说不上它的名字,但是却记得那是老妈在世时每年春季必种的花,因护理简单,花期长,花色好看。
就算是那么好种的花,我都没有认真尝试去种,我自认为自己在种花这方面不够尽心了,所以免得花受我不能尽心的罪。
用心养花的老妈说过,给花追肥,不能直接把肥料倒到土里,肥料需要发酵,就像牛奶之类的,因为后劲太足,都不适合直接浇给花,要兑水稀释,植物才能够适应。
不懂的植物的习性,就如同对待孩子,不懂得她们的性格特点,过于溺爱了。就像很多家长一样,想给予爱,却不懂如何去给,以至于用控制、限制代替了爱。
自以为给的是好的,其实却是伤害了孩子。
学习养花和养孩子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要不断的扩展自己。比如了解花的习性,了解给植物施肥的禁忌,或许就不会出现花秧折的状况了。
关于学习,每时每刻都不晚,只要身处当下,从此时此刻开始改变,一切都来得及。
【三】
这个周日在家,手洗衣服,洗好后招呼"正道晾衣服啦",正道立即停下自己的手中玩的东西,屁颠跑过来帮忙,已经基本能掌握把衣架串到衣领口,裤头的位置……
【感悟:热爱劳动的家风,可以从不足两岁的娃儿开始。】
午饭后我们吃荔枝,因为荔枝冰冻过,为了养护好孩子的脾胃,老爹坚决不给正道吃,类似这样对孩子不公的事情,我们家几乎每日都可能上演。很感动正道一直看着我们在吃,不吵不闹,然后最后余下几粒,我换了个位置,他看准时机爬上去,拿着果篮递给老爹,用暗示的方式在为自己吃上水果努力争取权利!老爹摇头,他也只能略有遗憾的放下……
【感悟:三岁前,明确告知孩子,这是我的,你不可以……通常孩子是可以做到的,而成人的我们,往往因为恻隐之心破坏了孩子的界限认知!】
近期读到这篇文章——《名校硕士宅家啃老: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后都成了坑》,特别建议大家阅读,然后想说,在孩子小时候,教育这件事儿,值得父母花时间花精力去认真对待!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其实已经提供给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基础条件,家庭教育不是送孩子去上学或选择一些补习班就算是尽了责任,我们该怎样做孩子才能教好?看完这则文章大家应该能想清楚很多问题。
选摘部分如下:
前几天又被一则新闻刷了三观。
今年48岁的大卫,上海人,从小学霸,大学读的是同济,后来又在加拿大名校滑铁卢大学拿到了工程硕士学位。
算是传说中的“别人家孩子”了。
但是。
6年前他回国后,一直不肯工作,天天窝在家里,白天睡觉,晚上玩游戏,靠老妈给一点生活费苟活。
而他老妈丁阿婆已经82岁了,有尿毒症,每周需要三次坐公交车去透析。
丁阿婆一个月3500块退休金,医疗费要花2000多,再养活自己和儿子,深感力不从心。
她苦苦劝儿子出去工作,他死活不肯。
身心俱疲之下,丁阿婆准备去法院告儿子,让他出赡养费,以此逼迫他工作。
但找了律师后发现,就算胜诉,儿子要是依然不肯工作,法院也没办法。
丁阿婆无奈撤诉。
对于今天的局面,她懊悔不已:“我教育不对,样样包办,他从小样样现成的,依赖惯了......”
而儿子也把自己的种种不顺归咎在老妈身上,说是老妈的溺爱毁了他前途。
丁阿婆抹着眼泪说:“我毁了你前途,我有罪......”
真是让人心酸。
养儿一场不易,把儿子培养成高端人才更不易,结果竟是这么个结果。
儿子自身当然有很大问题。但作为家长,我们更该深思这种巨婴的成因。
丁阿婆那句“他样样现成的,依赖惯了”,值得所有父母警醒。
长沙也曾有个类似的新闻。
一个29岁的男人,小学辍学,无所事事N年后,跟着父亲去做苦力。
因为活太重,他没做几天就放弃了,转而去学理发。
理发学了半个月,他又走了,原因是“总被师父刁难”。
后来他在酒店当了上菜员,待遇还算不错,但因为“没力气干活,老板总说侮辱的话,受不了”,又走了。
他还去玩具厂、制衣厂打过工,都没干多久,因为“总被认为是小偷,被人打”......
后来他就回了家。
大夏天的,患糖尿病的父亲出去搬砖,他就在家里玩手机,饭也不做。
父亲不能忍,把他赶出了家门。
他不解,也不服:“我没有能力,父母有能力,他们为什么不能养我?”
于是气恼地去找律师,想状告父母不养之罪。
邻居们看着都生气。
但还是说:“也怪他娘,从小不让他做事,弄得现在不肯做事了。”
和那个海归硕士一样,这也是被“从小样样现成的”害了的。
每个父母在样样替孩子包办的时候,都不会意识到自己在养一个巨婴。
但事实上,“成年而不自立”已经是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统计,在城市里,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依靠父母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费。
未来,“巨婴啃老”将极大困扰中国父母。
只是大部分家长还没意识到“教孩子独立”有多重要,还在以爱之名为孩子包办一切,还傻傻地说:“别的不用管,你只要学习好就行了”,还以为“孩子长大自然就独立了”......
我表姐就是这种。她是全职妈妈,又很疼孩子,所以什么都帮孩子做了。
女儿五岁,吃饭还靠她一勺勺喂。
女儿上一年级,每天都是她帮忙装书包。
女儿四年级还不会系鞋带,有天在学校鞋带开了,自己乱七八糟打了十几个死结。
每次学校要求孩子回家做手工,表姐都全权代劳,女儿拿到学校总受表扬。
有次她帮女儿做了太阳花折纸,得意地跟我展示,说:“肯定是她们班最好的。”
我说学校明明要求孩子自己做,你管太多了。
她不在乎:我做得又快又好,何乐而不为?有这时间她学习学习多好。
我送她俩字:傻妈。
她不服:我闺女说我是世界上最好的妈。
唉。
孩子懂什么呢?她知道去日苦多、不练出一身硬本事不足以扛起这一生吗?
她只知道你此刻让我舒服快乐,你就是好人。
孩子不懂,大人再不懂,她如何学会自己撑起一片天?
杨绛的父亲说:“教育孩子独立,胜过当第一。”
的确,不独立的孩子,再优秀也很难活得幸福自在。
偏偏中国家长最喜欢包办一切。因为爱,也因为省事。
教孩子系鞋带很麻烦,可能一天一夜都教不会。但你帮他系,三秒钟就搞定。
让孩子整理书包很艰难,要喊八遍揍三回他才去。但你帮他整理,一分钟就搞定。
于是,我们就二话不说代劳了,并暗暗宽慰自己:没关系,这些小事,他大了自然就会了。
这是个特别错误的认知。
8岁时你没教他系鞋带,20岁时他的确学会了。但20岁明明已经该打工赚钱养自己了,他却只学会了系鞋带。
人的能力是循序渐进的。
一个从来没有独立能力的孩子,绝不可能在大学毕业的第一天,就忽然可以整理房间,洗衣做饭,照顾好自己了。
更不可能立刻就能兢兢业业工作、方方面面周全、和领导同事相处良好。
就像一个从没读过书的孩子,不可能在18岁那年走进高考考场,就轻轻松松考上了理想大学。
没有一个孩子会一夜长大。
8岁时你不让他自己整理书包,18岁时你不让他独自处理麻烦,28岁你还给他钱买名牌鞋,就难保他不会48岁依然在啃老。
其实那种从不教孩子独立的父母,才是最无知最残忍的。
就像一只老鹰从不教小鹰飞翔,却在成年后不由分说把它推下悬崖。
养孩子这件事,过程错了,结果一定错。
……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必须要面对的麻烦和压力,如果你非要代劳,那么所有你替他走的路,日后都可能变成他爬不出的坑。
最傻的妈妈,就是放弃自己,一心扑在孩子身上,什么都替他做了,结果——说难听点,一辈子辛辛苦苦,养出个废物。
他痛苦,你更是。
所以,你若真爱孩子,就该让他自己吃饭,自己买画笔,自己处理和朋友的矛盾,自己给同学家长打电话问作业......
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简单八个字,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负责。
他会在做事的过程中感知世界,了解自己,掌握生存技能,也慢慢地学会承受压力,权衡利弊,与人合作,收拾残局,逆境中迅速调整,迷茫时保持耐心。
有了这样的独立能力,他才不会在自己面对社会时惶恐不安,不知所措,才不会遇到一次小失败就一蹶不振,又逃回父母身边求保护,求圈养。
巨婴不是一天养成的。
飞天的凤凰更不是。
我们不求孩子多么快意人生,起码不能让他四十岁了还躲在我们的羽翼下瑟瑟发抖。
否则,到八十岁忽然意识到“我错了,不该从小样样给他包办”,可是已经不能从头来过。
那该有多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