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础设施产业:电力、水利、金属化工、交通、建筑、环保、回收、农业种植等。(提供所有产业的地上建筑和地下基础)
战略方向:“国有化”,引入国资成为第二大股东;“垄断化”;“集约化”。做大做强。
2.制造业:做核心材料 OEM、ODM、OBM(是基础产业的向上延伸,产业链各不相同,有长的譬如手机)
战略方向:“规模效能”,小规模、个性化不行,要做大规模才能释放效能(中国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的今天)谁能快速实现制作规模的极量级的上升(10倍以上),谁才能有生存的机会,否则击倒你的是趋势,如5家公司、5个同行拼成1家也是规模,不上规模就等死。“进口替代”,中国进口目录里但凡比中国人均GDP高的国家的产品做一个火一个,去替代进口产品,如美国卖我们种子、德国卖我们种猪,就替代这个种子、种猪(不是养猪替代),美国卖我们半导体、工业母机,我们要把半导体50纳米、工业母机搞出来。“产业转移”,大部分产业的产业转移势在必行。
3.产品型产业:譬如小米,委托别人代工制造手机,自己只管把硬软件结合一起转做设计,但品牌是自己的品牌。譬如一些服装公司,不加工服装,只做服装设计、销售、品牌。
战略方向:大部分是腰部的优品严选产品的“趋同化”(只有那么3-5款能卖巨火,因为最终人群高度相仿化),极致的“优品严选”,发达国家的品牌升级出海机会无比巨大(超十万亿级的产业),如把中国的服装品牌卖到意大利去,把中国的“名创优品”品牌开到意大利去(穷国卖不动富东西,富国卖垃圾都是香的,卖去发展中国家)。都在历史的大趋势中。
4.技术型公司:
5.媒介型公司:产品型公司的产品要向下游卖,得通过媒介卖出去。线上型媒介有阿里、京东、天猫、淘宝、斗音;线下型媒介连锁、加盟、商超。有国内的、海外外贸的。
战略方向:大平台化、高速度、大广度、低成本,最大功效是联通终端和产品,为终端和产品之间提供最广度、最大范围、最快效率、最低成本的服务,要做规模的无限妒上升,千万不要做利润率的上升,把规模从10变成1000,把利润率从10变成1。譬如京东刘强东不希望利润率上升,因为一旦大媒介利润上升,上下游商家就有动力离开,进入一个媒介成本更低的地方去发力。
6.终端的消费服务业:到最终端被消耗掉。譬如药卖到医院被消耗掉,预制菜到终端餐饮被用掉。服务上游的叫“企业服务”的大产业,服务下游的加“终端服务型”的产业。
战略方向:所以个性化生意都没有未来,专业的企业叫“7成标准,3成个性”,如日本奇怪的个性化产品无限的个性化改造拖垮了一批企业,正确做法是“70%的标准+30%的个性”,反观丰田车就5款,每款5个颜色、3款内饰可选,95%都是标准化,5%的个性化可供选择。
以上都只是概念化东西,具体到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表现形式,最终区分了人与人根本性的不同。关注规模和可控的利润率水平。“选择”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