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专题片《文化的力量 ——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热播之际,无论是弹幕里刷屏的 “家乡巨变”,还是评论区内乡村景观的打卡照,都诉说着人们对文化力量的深切共鸣。循着 20 年的时光轨迹回望,从良渚古城的文明曙光到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 的千年回响,习近平文化思想如春风化雨,在浙江大地浇灌出文化繁荣的累累硕果。
20 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擘画 “八八战略”,将 “加快建设文化大省” 纳入顶层设计,启动文化建设 “八项工程”。那时的浙江,正面临文化发展的困境,而他以深邃的眼光指出:“浙江的文化传统非常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正是这一正确方向,让乌镇从水乡小镇蜕变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让杭钢旧址从机器轰鸣的厂区变为青春律动的文创园,让《黑神话:悟空》在 “动漫之都” 杭州的沃土上绽放光彩。时间证明,文化建设的每一步深耕,都在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
文化的力量,终究要落在 “看得见摸得着” 的民生福祉上。面对古街拆留的争议,强调 “原汁原味地保护”, “听得到乡音,记得住乡愁”。如今,840 多户居民守着老屋,43 座老台门焕发新生,这里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眼中 “中国遗产活生生的展示地”。在嘉兴,一句 “能不能把市图书馆的优质资源输送到镇村”,催生了覆盖城乡的总分馆体系;在磐安乌石村,“不要拆老村” 的提醒,让古村落变成游客云集的文化景区。这些改变印证着:文化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融入百姓衣食住行的温暖实在。
最动人的文化力量,莫过于 “润物无声” 的心灵滋养。永嘉昆曲传承人林媚媚还记得,在“戏不成班,后继无人”时,那句 “永昆现在还存在什么困难” 的问候,让濒临灭绝的剧种重焕生机;浙江大地上,“礼让斑马线” 成了城市文明的名片,李学生、吴菊萍、彭清林的凡人善举,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人们的精神品格。就像良渚古城遗址,从当年的矿山林立到如今的绿野芳洲,孩子们在这里触摸五千年文明,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中国历代绘画大系” 走遍全球,让《千里江山图》的笔墨,成为连接中外的文化纽带。
20 年弦歌不辍,20 年文脉赓续。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浙江的实践生动诠释了 “文化自信是知道‘我们是谁’的清醒,相信‘我们能做什么’的笃定”。当南湖红船的初心、南孔圣地的文脉、枫桥经验的智慧交织成画,我们愈发明白: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是指引发展的 “金钥匙”,更是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精神火炬。正如网友评论的那样:“运河货船变游船,矿区变景区——专题片用二十年对比镜头告诉我们:方向对了,时间就是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