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言风语1176:教学评价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评价成为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过去上课就是上课,还要专门拿出时间检测。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的目的发生变化。评价不仅仅是分等鉴定学生,现在主要诊断激励。传统的教育评价就其主要目的来说,是为选拔服务的,其主要功能就是分等鉴定。随着社会对人的价值和教育本质认知的深入,人们对教育评价的目的与功能的认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为学生成长与发展服务。在课堂教学评价上就是注重评价的诊断与激励的功能,注重通过评价发现师生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的意义与价值,找出存在问题与症结,以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激励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二、评价的形式发生变化。从过去的重结果到现在的重达到结果的过程。立足于行为主义理论的泰勒评价模式认为,人的心理过程是不可测量的。因而,人们只能测量与评价外显的行为。就教育评价来说,就是只能关注作为教育活动结果的学生行为的变化。然而,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要想理解行为就必须考虑隐藏的过程。甚至认为:智力本身就是过程。这一心理学的现代发展成果动摇了泰勒模式的理论基础。随着现代教育评价目的的变化,人们试图更多的运用评价工具去诊断教学环节中的问题,发现教学问题的症结,显然,仅仅关注教育活动的结果,评价是无法实现这一功能的转变的。教师教学的问题,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才能找到,学生学习的问题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找到。教学评价从重结果到重过程,这是现代教学评价在内容上的一项重大改革。
三、评价内容发生变化。从过去的重知识到重全面素质。如同传统的教学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一样,以往的教学评价注重测量与评价学生对事实与原理的掌握。毫无疑问,基础知识与技能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因而,教学评价如果不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就不可能正确的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判断,从而也不可能对学生的发展做出有价值的分析。然而,如果教学评价只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话,那就更不能对学生生长与发展做出真正有意义的建议,在教学实践中,也会误导教师与学生。在对人自身发展需要和社会对人才基本要求充分认知的基础上,现代教学评价出现了从重知识到重全面素质的根本变化。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特别重视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和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
四、评价的从与感情无关到与感情有关。现代课堂教学不仅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同样也是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过程。因而现代课堂教学就不能只评价认知的发展,同样也要评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发展。
学生对一门课程兴趣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能否很好地学习这门课程。因而,教学评价如果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状态作出判断,是很可能对学生的学习问题做出“误诊”的。更重要的是,任何一门学科,他既是概念和原理等组成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是由对自然、社会态度组成的价值体系。在每门学科概念原理背后隐藏着人们如何认识世界的哲学观点,在概念与原理的发现过程中,体现着科学家的科学精神,这种态度和精神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评价教学就不能不评价与学生认知发展紧密相关的情感,不能不评价与科学技术运用紧密相关的对待科学的价值观念。
五、评价的主体发生变化。评价从统一性到多元化。课堂教学评价,应注重统一性与多元化的结合。然而,以往的教学评价过度强调统一性,强调固定的“标准答案”,强调“共性”而排斥“多元”、“个性”。从而抹杀了师生的特点和个性,不利于师生多向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的评价,突破客观式考试的局限,把创造机会还给学生,为学生丰富有个性的发展创设最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