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很想喝绍兴酒
可一杯最便宜也要5400日元
喝不起啊”
-坂元裕二-
1991年编剧了《东京爱情故事》时,他只有24岁。日剧史上的一部经典,让过去了27年的观众依然记得莉香大声呼喊完治的场景。
《行者本色:坂元裕二》的播出,居然让我觉得男主织田裕二和今年已经51岁的坂元裕二长得还颇有些兄弟相。
更让我相信完治身上带有的可爱和笨拙,是编剧本人的真实表达。
《东爱》的成功,却让年轻的编剧陷入了沉思,即使收视成功,作品却并没有让他满足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诉求,在写作中我们一次次确认心底里最想要的是什么?
坂元裕二:耐力型选手
NHK电视台经过沟通,仅有一位手持摄影机的导演走进了他的工作室。
大多数编剧在作品中表现的台词和人设很富有张力,但到了现实,见到背后的“主手”却是一个羞涩的人。坂元裕二是一个典型。他每天像上班一样拎着手提包像个上班族一样到达自己的工作室。第一次拍摄导演进去时,他不好意思的抱歉:“这里太乱了,观众们一定不会想看到一个大叔在叠内裤,太羞耻了。”
拿着一枚硬币可以玩半个小时,对着电脑点燃一根香烟,在硕大的书架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对于自己是天才写手的评价,他表示了否定,也同样表示:“我不觉得自己像个会说帅气话的人。”
在今年曾表示要退出电视脚本家,如今他摸索着开始自己不熟悉的舞台剧剧本创作。开始对人设进行系统的设定。
并在写作中一边修改一边读出台词,感受人物说话的语气。人物之间长篇的对话是坂元裕二电视剧里的精髓,如何让对话不枯燥又不做作的推动剧情是编剧们绞尽脑汁要完成的使命。
致艰难生存的你
《即使这样也要活下去》
杀人犯妹妹与被害者哥哥之间产生爱情的故事,仅仅看着介绍都不寒而栗。注定是个悲剧,从内心中有着深深地恨意。
而电视剧却完全带着我们去到另外一种思维模式,原来世界会有另一番景象、
电视剧是造梦的机器也是转变思维的教科书,我是从这部剧里感受到的。世界上出现不能让人接受的信息时,是否应该多角度思考,而不是第一先否定存在的可能性。
一部本应该存在恨意和复仇的题材,变成了互相救赎的启示录。
坂元裕二对题材的选择,有着坚定的看法。对于热门题材他写过一次后再也没有去重复。
背后的原因可能来源于坂元裕二的弟弟,亲眼目睹马路对面弟弟被大车撞飞的场景,让他自责自己作为一个哥哥没有尽到的责任和存在侥幸的心理。
生命的创伤让他对人生和人类关系有不同的感受。从一段痛苦的回忆里走出来太难了,他走的很艰辛,想要拉一把和自己一样痛苦和安慰更痛苦的人。
手上的文字就是他救赎的手术刀。
创作与方法
《最高的离婚》
“真正的写作是由一种焦虑感推动的写作,是一种不得不写作而又无法停留于已经写下的文字痕迹。”
-----莫里斯·布朗肖
当真正投入到写作中时会发现,无聊和焦虑并不会更利于我们的表达,那种写作是很私人的,当你想让更多人看得懂时,就需要方法。
坂元裕二这段话,对小说和剧本的创作很有启发作用。
通过日常的生活和闲聊。比轰轰烈烈的场景和华丽的辞藻更能让人接近角色核心。
不会有人真正把“我喜欢你”“我爱你”挂在嘴边,尤其是饱含伦理道德和害羞潜质的人们,意识到爱情都可能慢半拍。
消失的生命力
《Mother》
谁也不会想到,坂元裕二会是个家庭主男。35岁时女儿出生。孩子上学后,早上5点起来做便当,认为便当这是女儿一天中最需要的爱。
年少成名,却过早的丧失了创作的灵感。在家全职带孩子,妻子在外工作。不光有很多育儿经验,更多是焦虑。
他表示:“我很理解那些带孩子家长的焦躁,那种无力和愤怒。”
从中获得灵感产生了一个老师“诱拐”受到家庭暴力的女孩的故事,《Mother》从2010年播出到现在豆瓣评分在9.3分。
怜南喊道:“妈妈,请再诱拐我一次!”一句台词,单拎出来很简单也很无厘头,在剧里合情合理让人动容。
何谓职业人
一个剧本的从开始到结束需要不停不休的3个月时间。跟随着坂元裕二,看到他在创作中遇到的困难。
文字和故事写得多了,觉得好像生活的已经被掏空,为了不重复而一直在挖掘自己的脑海里的记忆。
创作中,关于男主是不是为真凶这样一个转折点时,坂元裕二陷入了纠结,他通过画逻辑关系图,梳理自己创作中的关系,找到关节点,让剧情合理推动下去。
他用了至少20张纸,努力做着梳理,这只是我们看到的一小部分,努力。大段写好的故事被删除,重新来过。
回答一个专业的问题:
可能最后一张图,才是一个名编剧的生活常态,已经不能在顾及到摄像头和观看的观众了。
只有美美的睡一觉,才能迎来明天的再一次头脑风暴。
/END/
文字:六十亿个灵魂
排版:同上
图片源于《行家本色》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