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就说,要养成运动的习惯。跑几次步腿就疼,然后就放弃了。办个健身卡,去几次,各种事情一耽搁,最后又没坚持去,浪费了,之后再也不办健身卡,反复多次下定决心要运动,反复多次半途而废。
十年前就知道早睡早起是健康的生活习惯,但是每天早上依然不想起床,偶尔下定决心要早起,强迫自己5点钟起床,晚上加一次班就又继续睡到自然醒了。
如此反复,好习惯依旧没有养成。却让自己收获了满满的挫败感。
也有些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养成了运动的习惯,这些人可谓是自律达人。可能他们在生活中本来就很自律,意志力超强。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养成一个健康的习惯都非常困难。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了呢?
养成好习惯的路上,究竟什么是最大的障碍?直到遇见美国斯蒂芬 盖斯的“微习惯理论”才恍然大悟。
微习惯理论主张从一个不可能失败的微习惯开始,比如一天一个俯卧撑,在不需要任何动力,只需要一点点意志力的情况下就可以完成,日积月累竟然收获了不可思议的结果。
艾蒂芬 盖斯本人用这套理论,从一个天生的懒虫变成整天忙着阅读写作的运动达人。一天一个俯卧撑,变成运动小达人,原来不是梦。
具体要怎么做呢?
第一:确定适合自己的微习惯和计划
想养成运动的习惯,试试先从每天一个俯卧撑开始,想养成阅读的习惯,不防就从每天阅读两页书来说,想养成写作的习惯,不防就从每天写50个字开始。
这些小到不能再小的习惯,失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并且不需要任何动力就可以执行,只需要一点点意志力,甚至也不需要消耗意志力就轻松完成。
大脑是抗拒改变的,而小到不可能失败的改变可以让大脑觉得安全,大脑会放松警惕,改变会不知不觉发生。千万不要小看一个俯卧撑。
第二:挖掘微习惯的内在价值
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和要求,或满足社会的标准。那么大概率事件是:坚持不了多久。所以你必须找到你的微习惯的内在价值,而这个内在价值只和你自己有关系。
假如你想通过一个俯卧撑养成运动的习惯,那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养成运动的习惯,因为要健康,为什么?因为健康很重要。为什么?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更容易去追求喜欢的生活,为什么?,这样一直问下去,不管你的微习惯是什么,一定要找到它的内在价值。
第三:明确习惯依旧,纳入日程安排
是根据时间还是行为方式来培养习惯,从一开始就要确定好。如果是根据时间,那么是每晚八点钟做一个俯卧撑,还是下午三点钟,如果根据行为,那么就可能是每天早上起床做一个俯卧撑或晚上睡觉前。具体根据什么来确定,要根据自己的生活工作情况和具体的微习惯来确定。
根据时间确定的微习惯,对时间的要求比较严格,没有含糊不清的情况,但是缺乏灵活性,根据行为确定则会比较含糊,但相对更加灵活。
第四:建立回报机制,奖励提升成就感
如果要养成一个习惯,这个习惯却没有任何好处,甚至很无聊搞笑,那么对于大脑来说,就好比是一种惩罚。大脑会坚决反对。
如果一个人从来不运动,突然去健身的时候,健身活动带来的痛苦远大于身材走形。当你在健身房健身的时候,肌肉好像在跟你说:嘿,我们在睡觉!你干什么?
如果运动健身不能带来其他回报,那谁还愿意经受那个肌肉酸痛的过程?而事实上,在运动的时候,大脑会分泌更多“快乐激素”-内啡肽,会让人感觉愉悦。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即时回报奖励。
第五:记录追踪完成情况
睡前检视,临睡前检查是否完成当天的微习惯任务。大日历是不错的选择,可以直观清晰地看到当日标记是否完成。或者手机日历设置,只要可以检查每日完成情况,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种适合的方式即可。
第六:微量开始,超额完成
看着很小的一个行为,只是一个俯卧撑,能有什么大作用呢?实际上,往往一旦开始完成第一个俯卧撑,常常会超额完成,微习惯的好处在于不可能完不成,即使在你最筋疲力竭的时候也不影响你完成自己的微习惯,才是其最妙之处。虽然小,但是确是养成好习惯的关键。
第七:降低期望值,服从计划安排
不要因为超额完目标,而不断提高期望值。时刻记住自己的最小目标,一个俯卧撑,即使今天轻松做了20个,也不要期望明天继续保持20个,目标是每天一个,完成一个就是完成了目标。这有利于长期坚持,最终养成好习惯。
第八:留意习惯养成的标志
习惯养成了信号:
1、没有抵触情绪,做起来容易,不做反而更难。
2、身份:现在认同这个行为身份,比如可以信息十足地说:我是跑步爱好者。
3、行动时无需考虑:不需要做出执行的决定就行动了。比如就是到周一了,要跑步了。
4、不再担心了:不再担心自己的忘记,漏掉或没有坚持
5、常态化:习惯是非情绪化的,一旦形成一个习惯,就不会整天因为做了而激动不已,不做而内疚后悔。
6、它很无聊:好的习惯并不会让人兴奋,只不过是对人有好处而已。不要指望行为本身很有激情。
坚持这八大步骤,通过微习惯,可以养成好习惯,受益一生。
愿我们各自攀登,在更高处相逢!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