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繁重的工作压身,端午假期也只休息了一天,但还有一大堆的工作等着去处理,很是焦虑。
细细想来,从小到大,自己一直也没能摆脱这种拼命向前奔波的状态,为了变得优秀,总有忙不完的事。
高中时,好成绩是优秀的,我就努力争前几名;会打篮球是优秀的,我就费劲心思去练投篮;上了大学,进学生会是优秀的,我就努力争取机会;会弹吉他是优秀的,我就花大量时间和金钱去学吉他;身材好是优秀的,我有段时间就天天跑步健身。
现在反思起来,让我忙碌的这些事情,只有一部分是我真正喜欢的,但大多都是别人认为优秀,我认为这样做我也可以变的很优秀就去做了,结果很多事情都没有坚持下来、自己也没有变的更优秀。
那时候,我没有明白自己真正热爱什么,只是盲目地想在各个方面都比别人强。
如果说学生时代,因为手握大把的时间还可以肆意妄为的话,那进入职场后,一切都变得不同了——时间突然变得不够用了,事情永远是做不完的。
有段时间,身上背着好几个项目,白天工作干不完,晚上9点钟还在公司加班成为了工作的常态。每当看着同事们早早完成工作下班回家,空荡荡的办公室只剩我一个人的时候,自己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从逻辑上讲,要想每天按时下班,也能够有不错的绩效表现,只有两条路径——
1、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2、减少自己身上的任务量,要事有限。
刚进公司时,我以为是自己工作效率不高,才总是熬夜加班,所以花很多时间去学习时间管理方法,学成之后,用在工作上,发现效率的提升并没有那么明显。在分析自己的工作时间占比后,我发现效率的提升常常与工作的熟练度相关,自己初入职场,很多事情不熟悉,往往在学习和尝试上就花费了很多时间。
一年前,自己为公司写一篇推文,从素材收集、内容编辑,再到排版呈现,常常要花2天左右的时间,而现在,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就可以搞定——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累积,熟练度上升了,工作效率自然提高了。
所以在这之后,我有了一个新的领悟—— 一个人的效率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的,自己唯一能够控制的就是少做一点事情,有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就不要做了,而不是挤压时间把所有的事情凑合做完。我们所追求的不应该是完成了百分之几或者百分之几十的工作,而是做完了哪几件重要的事情。
去年年底,参加公司年会,大老板也说过一段类似的话,让我印象很深:做任何事情,都不要为了做而做,而是要想清楚你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在公司里,你做任何事情都要明确目的是什么,以及这件事情是不是你现在操作的最短路径。
我想,一个有经验的员工,应该善于找到那些最重要的工作,并且优先完成它们,而这恰恰是所有新员工都欠缺的技能。在做事之前,先去想想自己做这件事的目的,在做不完的工作中动脑筋去寻找那些对公司最有帮助的事情去做,而不是简单应付老板派下来的任务,然后向老板交差。
每个人最终都是要死掉的,人的生命长度有限,人的精力有限,从这一点来思考,就会明白其实我们并没有时间什么事情都做,也不可能方方面面都比别人做得好。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总因为干不完的工作而焦虑时,不妨试试先停下来,重新梳理一遍手边的工作:主动站在对公司业务帮助最大的角度,站在提升自己能力的角度,站在热爱、非做不可的角度,把那些最重要的工作找出来并完成它们。试试看,这样你的工作状态会不会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