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去参加一个婚礼,席间听一个妈妈讲自己青春期的孩子多么叛逆,让我突然想到了近期被高度关注的博士自杀事件。
这是不同的两类问题,一种是太有自己的想法,另一种是太没有自己主意,这样的两个极端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可能会面临的挑战。
一个无法接受任何社会规则的人,是无法长大适应社会的;而一个很容易就接受任何规则的人,或许很早就学会了做了懂事的大人,却很难获得独立的人格。
我曾经许多次听到不同的个案讲:我循着一条可靠的路,上学、考研、找工作、谈恋爱、结婚生子、赚钱养家,看起来生活不断有进展,可是却仍旧迷茫,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努力,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
对于这样存在感的缺失、身心被掏空的感觉,有一个专门代表这个现象的名称叫“空心病”。
简单来讲,“空心病”就是在失去了自己对事物的评价标准,所有的行动都倚赖于外界的评价来进行。
比如会更多考虑上什么样的大学是好的,干什么样的工作是好的,过怎样的生活是好的,和什么样的人结婚是好的,然后以此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除此之外,没有自己要努力的方向。
这样的生活显然不会糟,反而在别人眼里看起来都很光鲜亮丽,可是在自己心里却常常感觉到疲惫和压抑,即便已经获得许多的成就,仍然很少体验到生活的快乐,也不知道什么才是真实的自己。
让人挫败的不是缺少努力,而是无论怎么努力都无用
如果在你过去的生活中,你信奉只要努力就会有好的收获,那么在遇上任何难关时,你首先想到的就会是努力。
不管是面临成长阻碍、心理困境,还是婚姻危机,你都会优先选择努力这种方式。
当一个人感觉到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时候,他们常常会想到:你给我一个方向,让我可以去努力。
然后,他们开始寻找方向和方法,比如他可能会找到我咨询,第一件事就是问:你能告诉我用什么方法找到真实的自己吗?
假设我告诉他可以A,然后他就去做A,后来会发现这也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他又会找到其他人拿到B答案,然后发现B也不是他想要的,接着再到某个网课中找到C答案,再发现C也不是自己想要的,以此类推,还有很多DEF……
最终会有什么结果呢?他们会发现所有人的答案好像都不对,自己的想法也不对,仍然找不到真实的自己。
这时候,他们一方面有对外界的怀疑,另一边是自我怀疑,会跌入一个无效努力的洼地,既急切想着要改变,又找不到任何路径去改变。
这是我在咨询中见得最多的一类人。他们在过去的既定模式去努力,却想要得到新结果,越努力遇到阻力越大,越容易陷入自我贬低。这样,努力就变成了内耗,努力越久对生活就越没有信心。
想要活出真实的自己,自我接纳是最重要的一步
心理学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当你越不让自己做什么,就总会忍不住要做点什么,而当你总想努力做好什么,却怎么也达不到自己的标准。
比如当你不断告诫自己,不要想一只绿色青蛙,你脑子里马上就会有一只青蛙跳出来。而当你拖延时,不断告诫自己必须马上行动,却怎么也行动不了。
所以,你很难通过一个问题就找到答案,也很难通过一次努力就改变自己的人生。一个人对自己生活感到越压抑,越不满意,就越想要赶快通过努力去改变现状。这样努力的紧迫感,就总会让自己陷入痛苦煎熬的境地,无法做到自我接纳。
于是,越慌乱,越急着对自己下狠心,逼着自己做决定,逼着自己做出各种违心的选择,而却又不敢去看自己所做的一切。
所以,看起来好像做了很多努力,而在他们心里却似乎知道自己并没有做什么,也越不敢深入去理解自己。
因为,在一个不认可自己的人眼里,自己本身就是不好的,越理解就越多看见自己的糟糕,这样的过程总是无比痛苦。当这条自我探索的路无法走下去时,他们就会往外寻找办法去改变自己。
也就是说,一个人因为无法做到自我接纳而焦急,又因为这种焦虑做更多的事情去否定自己。而在这个过程中,当他们缺乏对自己的信心,从来不相信自己是值得信任时,即使他们可能在很多时候也会有不错的想法,但又会很快被自己否定。
曾经我有一位个案讲,他每天都会学习很多的心理学的内容,试图帮助自己更快地成长,几乎每天都会做一些调整和改变。
他一方面为自己这样的努力而感到心安。另一方面却时而热情高涨,时而被抑郁折磨,并常常想到结束自己的生命。
直到我们咨询到二十多次时,我们一起回顾他最近很受挫的一件事情,他突然意识到这些勤奋努力不过是为了把那个不好的自己连根拔起。
而实际上无论他怎么努力,那个自己一直都没有改变,只是他在逃避面对自己。他的不断努力,也是让我们不要去探讨他真实的自己。
紧接着,我们的咨询变得很平淡,在那之后的一段时间,他明显感觉自己失去了动力,感觉生活变得更没有意思。
以前他的生活还可以靠打鸡血来获得高涨的热情,这时他连打鸡血都不愿意打了,他陷入了一个更低的洼地。他感觉到这才是他自己,而那个积极上进的人并不是他自己,而是他无法面对自己的一种衍生状态。
他从一个觉得自己什么都应该做好的标准里退下来,没有好坏,没有对错,没有了评价,他却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无助。
在那样的状态持续四周后,他替自己的人生做出了第一个决定,向暗恋了三年的一个女孩子表白。
虽然表白最终没有被接受,却让他第一次感觉到人生有了一种通透的感觉,他终于可以尝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因各种可能性、他人的看法和结果的好坏而退缩。
直到他最后结束咨询时,他已经可以稳定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也就是,对于每一个想要心理成长的人来说,自我接纳是不容易的,但这也是我们揭开面具,靠近自己最重要的第一步。
真实的自己不是一个固定的状态,而是动态探索的过程
有人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真实的自己,到底是哪个自己呢?是过去被压抑的自己吗?是现在痛苦中想要改变的自己吗?还是对未来美好憧憬中的自己?
在许多人的眼里,真实的自己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样子,实际上真实的自己,就是在不同的时刻,我们都能更贴近理解自己内心的状态,所作出的无怨无悔的一种选择。
即使你做出的某一个选择,从客观看来是不合理的,或者事后推敲也不是最完美的,但我们深知那一刻做出如此选择的理由,我们永远不会把选择当成过失去责备自己,而是顺着自己所选的路,再找到更宽广的路。
可以这么说,真实的自己不是一个固定的状态,而是动态探索的过程,这意味着每一刻我们都可能在发生变化。找到真实的自己,并非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我们需要在每一个不同时刻,面对选择带来的不确定和责任。
只有我们在生活的变化中,能够放开那些让自己引以为傲的东西,尝试去靠近自己内心的感觉,我们才能学会在每一次选择的时刻去相信自己,而不是用他人的评价来填充自己的认知。
在《至爱梵高》中,邮递员的儿子,在通过送信中了解到梵高的事迹,为之触动,他决定去当兵,他告诉自己的父亲说:他们说我擅长打架。他的父亲告诉他:孩子,你要知道你为什么而打架!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无比艰难的时刻,会让自己感到深深的迷失。然而,在这里停下来,给自己机会去清晰自己显然是必要的,因为太快获得的大多都是你觉得对的、应该的、有道理的,却不一定是你自己真正想要的。
当内在很匮乏的时候,寻找越多外界的建议,自己就会越迷惑;而通过在慌乱中,让自己慢慢变得清晰,沉静下来去选择,就越来越靠近那个内心坚实的自我。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生活不仅是生活本身,而是我们的精神现实会赋予它不同的意义。也就是说,假如有100个人同时做一件事情,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会不同。那么,你希望通过谁的答案来替你填满自己人生的意义呢?或许只有你自己。
当我们可以通过向内的探索,把外界给到自己的要求和期待放在一个安全的空间,而不是一个无时无刻扰乱自己的位置时,或许真实的自己自然就现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