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祖辈千百年来留下的规矩,子孙一定要重视。
下面将“居家、处世、聚餐、出门、旅行、庆吊”等六个方面,与大家分享。
居家
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
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
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
食时不叹,不训斥子弟。
处世
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
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聚餐
举箸匙,必请大家同举。
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搅。
食勿响舌,咽勿鸣喉。
客食未毕,主人不先起。
出门
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
路上不吸烟,不嚼食物,不歌唱。
不立在路上久谈。
一人不入古庙,两人不看深井。
旅行
将远行,必辞亲友,祭祖辞亲。
归来必谒亲友,或略送土物。
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讳。
入国不驰,入村里必下车马。
庆吊
参加吉礼,不谈衰丧话,不戚容,不啼泣。
临丧不笑。
里有殡,不巷歌。
佩会葬徽章者,礼终即卸去,不佩带他往。
除了这些板上钉钉的规矩,还有一些口耳相传约定俗成的讲究。
吃饭时不要把筷子插碗中间。
写信不用红笔写,不用红笔署名。
过节送礼不送钟表。
有客人在,不打扫家里。
晚辈不能直呼长辈姓名。
不能用手指人、指神像、佛像。
和长辈一起走路,要走在长辈的后面。
遇见长辈,要主动打招呼。
聚餐的时候,要等长辈先动筷子,晚辈才能动。
......
时过境迁,现代社会中的年轻人懂“规矩”的越来越少,也有人把规矩视为过时的封建陋习。
其实不然。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规矩就是”礼“通俗外化的表现。
里面包含的是正统儒家”推己及人“的智慧和”正己化人“的人文关怀。
规矩在传播中存在,在漠视中消亡。
让我们一起,把一代一代薪火相传的规矩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