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认知的尴尬
在第三节,我用了老子道德经中的一段话,和心理学的错误归因理论,提出了在人的认知规律中,存在与生具来的缺陷,当然这里用缺陷这个词,是不太恰当。因为,这个是本应接受的现实,所以,我在本节的标题,用的是“尴尬”。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尴尬呢?首先我举例说明老子所描绘的“惚恍”现象:
一、视之不见
视觉,我常常会说,人类对于空气的研究,与人类对建筑的研究相比,简直是落后得原始。因为空气看不见,但是建筑的结构却是清晰可见的。哪怕和流动的水相比,对空气的研究也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一个最简单的案例:中国修建了宏伟的控制水的工程——“三峡工程”,但是却修不出一个能够称得上工程的“空气库”。
二、听之不闻
听觉,本来就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感觉,很难听出大小、高低、色彩,更不要说,连听都听不到了。就像前面举例的固体、液体、气体一样,虽然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但是空气自己发出的声音少之又少,液体的流动、固体的运动往往伴随着特定的声音。越是听不见的就越难以捉摸。中国古人会用听来判别“动静”,说明听可以识别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博之不得
太细小、太无形。抓,抓不住。握,我不牢。甚至,摸不着。
老子说:具有这三个特征的事物,让人捉摸不透,让人思绪紊乱。
同样,在西方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也总结出:人往往只对自己能够观察到的主体,以及能够理解的主体行为作出判断,将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与能够观察到的主体、能够理解的主体行为相关联,而忽视主体背后的因素。
例如,著名的跨栏表演事件,民众在电视机前,看到的是运动员在表演疼痛,而疼痛的表演是很困难的,民众是很难观察到的。所以导致了大量的不理解瞬间爆发。如果这个时候,那个运动员脚掉了、腿断了、血拉拉的,民众都能看见了,结果一定是“哇,好伟大!佩服!”
尴尬的是!
前文提到的需求,是不能观察的、不能听到的、不能摸到的!
即便是转变为价值观的六个方面,也是不能观察的、不能听到的、不能摸到的!
也就是说,销售这个事情,即便是从最基本的需求判断开始,就存在很高的技术难度。
我每次讲课都会做这样一个调查,让大家体会这种“销售的基本难题”
分别展示以下几张图片,让参与者解读他所认为的图片含义。
最容易达成一致的图片,是最后一张。因为它既有图像,又有文字说明。也是很多人觉得很容易理解和表述的原因——这个现象让我想起了小时后为什么喜欢看连环画,因为最后一张图片就是类似连环画,理解起来难度最低。
然而,现在出现在你面前的,是一个客户,他就在那里,你通过看、通过听、通过摸……当然,看也只能上下打量一下,听也是对方说了你就听、对方不说你也听不到什么,即便是听到心率、胃肠蠕动音,对销售也没啥意义,摸,我估计很难,这么下来,面对这个出现的客户,就剩下“上下打量”了!
再然而,如果不具备销售的专业知识,销售的“需求分析、价值观分析”能通过“上下打量”,打量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