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读《别让孩子伤在童年,探寻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文中作者的小侄女,在奶奶带她的时候,因为奶奶不断的唠叨和督促、训斥,那么小侄女自己做事就特别慢,那么作者也发现,只有当奶奶带她的时候才这样,如果她爸爸带她的时候做作业半个小时都能做完。那么他通过询问,才知道小侄女真的是以慢来对抗奶奶的唠叨,通过慢的行为来表达对奶奶唠叨、训斥的不满和愤怒。
那么我们可以看到拖拉的性格,原来是这样子形成的。是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形成的,所以我们如果感觉到孩子出现了一些状况,我们首先要反省自己,自己在跟孩子的交流中和孩子的沟通中是否出现了一些问题?那么我们做些什么可能会对孩子有所帮助呢?是说我们之前有哪些做得相对比较好的部分呢?那我怎么样把这些好的部分更加的强化和扩大呢?如果说做一些什么样的调整可能会更好呢?
我们知道情绪是需要有一个出口的,特别是愤怒的情绪,是没有办法压制下去的那可能就会有三种情况,第一呢,正确的表达也就是说,我们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说孩子可以给妈妈说:“妈妈,你不要再唠叨了,我很烦呢!“或者是会这样表达:“爸爸,我想自己安静一会儿,你不要再说了好吗?“如果说我们允许孩子这样表达的话,他的情绪也就有了一个出口,如果说家长不允许孩子这样表达,孩子很可能会用消极的对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那么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也就是说,它既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愤怒,也不能用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愤怒,那么他很可能就会由从外无法去表达的状况转向内表达的,也就是说他会自我攻击,那么时间久了,孩子就有可能会得抑郁症。当然这不是骇人听闻,真的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我们知道有这样一个说法,越听话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越多,也就是说,表面上的听话,其实隐藏着很多的危机,隐藏着很多的心理的状况,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每个人都需要给情绪,找一个出口,如果说他真的找不到出口的话,很可能就会压抑下来,向内攻击形成很多的心理问题。
就像卓丽老师分享的那样,与其在下游救灾,不如在上游植树造林。防永远大于治,那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不断的去学习,成长和调整自己,改变教育孩子的方式,改变跟孩子交流的方式,那么孩子也就会变得越来越放松自信,积极乐观。我们能调整好自己学会更好的跟孩子沟通,学会不再用唠叨来表达我们的情绪,我们的焦虑,我们的不放心和不信任。而是更多的接纳孩子,理解孩子和支持孩子,共同去面对他们所经历的种种的困惑和困难,相信孩子也会成为身心健康、乐观自信的优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