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有一张脸,它原本很真实、很精致,但是今天的我们却非要戴上一个面具,并且在内心里不断的告诉自己:这样挺好的。
但是,我们有时候会脑子突然一顿,出现一个一闪而逝的问题:这个面具什么时候才能摘下来?
还能摘下来吗?大部分人是摘不下来的,因为已经成为习惯了。
从小学到大学,老师在课堂上经常问到一个问题:你们懂了吗?
老话说的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一遛就知道了。所以总有那么几个倒霉蛋,被老师点到名讲解,一下就曝光了。当然了,脸红不红就不知道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孔门十哲”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
诲,晓教也。晓教者。明晓而教之也。训以柔克。诲以刚克。
女,汝水出宏农卢氏,还归山东入淮。这里通“汝”。
这句话大体意思是:仲由,我教给你的知识,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宋·朱熹:“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子告之曰:我教女以知之之道乎!但所知者则以为知,所不知者则以为不知,如此则虽或不能尽知,而无自欺之蔽,亦不害其为知矣。况由此而求之,又有可知之理乎!”
朱熹说的这段话,大体意思是说子路好勇、好强,不知道的他也好胜,硬上,所以孔子专门针对他说这个学问。
世上的学问道理,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什么都懂。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掌握无限的知识,是不可能的。人不可能自以为无所不知,就真的危险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相信不少人都听过,但我们会发现很多人往往不能静下心来钻研某一门知识,而是这里学一点,那里学一点,换个地方再学一点,往往学而不精。
隔行如隔山,每一行都知道一点,并不一定是好事。有句话经常听到:被人卖了还帮别人数钱。
这句话并不仅仅是说太过单纯而显得傻里傻气的人,也是在说那些自以为是的人。
就像搞创业的,很多创业者凭着一个并没有多大可行性的想法(主要是不知道怎么分析判断),就开始了。慢慢的,自己就面临两难的境地——家庭和事业。
有的创业者创业好几年了,一直起不来,但仍在坚持,我很佩服他们,佩服他们的坚持,佩服他们对自己的肯定,佩服他们对未来会有一个契机的坚信。但我不会像这样去做,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说家破人亡或许有些夸张,但家庭一定会出问题。
对于拿不准的事情,还是不要去碰触,不要去掺和。当然,如果说你有闯劲,对现在的生活有一种不甘心,那请随便。
但要先做些准备——怎样面对以及解决精神上的压力、身体上的压力?
如果说“到时候就知道怎么面对了”,那我也只好说“好吧,到时候你就会知道了,祝你顺利,祝你成功”。
我们人有一个毛病——以不知为耻。明明不知道的,偏要说自己知道。自己不去查、不去问,永远不知道。
如果作为一般的人来说,或许问题还不是很大,但是对那些经商的、从政的人来说,那问题就大了。
《孙子兵法》第一句话“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商场如战场,政界也如战场。
“上面的人一句话,下面的人要跑断腿”,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相信也有不少人深有体会,当然这也证明了你的能力。
有人说“不知者不罪”,但这句话还有另外一层含义:自己不知道确实不是自己的错,但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就是错了。
如果把“不知者不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两句话用在这里,或许是对孔子说的这句话的进一步诠释。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知道战胜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却很少有人知道应该怎样去做,如何去了解自己。
所以,对于任何一件事,无论我们了解多少,都应该“执其两端,而用其中”,要客观从容,而不能只凭着自己主观臆断,不能不懂装懂。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内容为本人现阶段理解,日后或将推翻此番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