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感觉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越来越衰退,很多时候想要做的事,如果不提前一一记录下来,很容易一转身就会忘记;和朋友聊天之后,回到家想想,想到当时的聊天内容很多都是模糊的;对于一些读过的书更甚,过段时间完全不记得书中讲的是什么内容...
有那么一瞬间,怀疑自己脑子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不过转而一想,这是我的“记忆”在作妖儿啊!
记忆到底是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如果把人脑比做计算机,那记忆的过程也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这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记忆过程。其中的任何一个过程如果出现偏差,就形成了人们记忆能力的差异,同时影响着记忆的真实性及可靠程度。
错误的提取路径
有些时候,你知道自己是知道某件事的,但话到嘴边说不清楚,比如朋友和你说起你们儿时的玩伴,那个又淘气长得又壮的男生,你知道这个人是谁,你也记得他长什么样,就是叫不出他的名字,朋友告诉你他叫“张大壮”,你:“对对对!就是他!”。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信息提取的线索有误,而不是你真的忘记了,如果找对了线索,比如朋友提醒你说他姓张,你可能就会立刻想起来。
我们好像在哪儿见过
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刚才那个人我好像在哪儿见过;刚才那个场景好像之前发生过。“似曾相识”感的出现可能是因为人们接受到了太多的信息而没有注意到信息的来源。熟悉感会来源于各种渠道,有些真实,有些却是虚幻的。比如当你遇到已经忘记的小说描写的情形时,可能会把它当做自己前世的记忆。或者,当身处了曾经看过电影的真实场景时,虽然表面上已经完全忘记了这部电影,但类似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发生时,你很有可能会感觉自己经历过。
心理学家指出,人们有时根本不需要真实的记忆,大脑内部就有可能自己制造一种熟悉的感觉。人的大脑时刻在虚构各种情景,主要是潜意识活动,当你遇到现实中近似的情景时,就会与你记忆中以前大脑虚构的情景相呼应,加上心理强化的作用,你就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人在睡眠中,大脑仍在对现实中的场景进行参数运算,得到许多种结果。似曾相识的情景是大脑运算的结果之一。
所以,记忆也是会骗人的,你的记忆可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