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溫梓
寫在前面:
如果我們內在的模式不改變,即使面對不同的人,也會遇到相同的問題。陶虹在奇葩說中說:很多愛情的不幸,其實就是源於我們認為好的、對的愛情,只有我們頭腦中的那種可能性,而不去允許其他可能性的發生。
今天,就讓溫梓帶著大家,跟隨大倩倩的第二次分享去扭轉人生中的所有關係。
01
優先照顧好自己,守住關係中的界限
一切關係的失衡,一定都是先回到關心、照顧自己中去解鎖。傳統的教育模式讓我們學習到的愛是付出、奉獻,愛是給予、忠誠,這種愛的對象是在“我”之外的。而唯獨沒有習得“愛自己”的技能。
在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中,總會有必不可免的被否定的的時刻,這些被否定的記憶一直儲存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保管著。以至於潛意識中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或者不配擁有一些美好。就衍生成不知道如何正確愛自己,一個覺得不值得被愛的人,又如何有能力與他人分享那個毫無期待的愛呢?
那些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正向肯定的孩子,即使成年了,進入社會,完全有能力給予自己肯定、支持、和愛時,依然在沿襲兒時的情感模式對待自己、甚至是對待自己的孩子。
我們因著內心對愛的缺失而感到的匱乏,甚至偶爾對自己好一點,都會有罪惡感。只好藉由在工作、家庭各種關係中拼命的付出以獲得他人的肯定,來獲取價值及存在感。
有位印度的瑜伽老師說:愛自己,從不再隨意苛責自己開始。
在不察覺間,這些失落將根植的寂寞與無價值感做為生活的態度。當那個隱藏版的自己對自己沒有好感時,很難去吸引一個正向的環境,或者一個圓滿的關係。
海島的冬天,雖然溫度有接近二十度,可是這種濕冷如同冰箱的冷凍庫。我去NET左挑右選,選中一件折價的毛衣,結賬時,櫃檯小姐問我要不要袋子,我說不要。我把毛衣用力折疊成小小的塞入背包裏:因為沒有給家人買,有種很心虛的感覺。儘管花的是自己的錢,可是內心就是有個聲音在說:你這樣會不會太自私啦!
書中說:“每個人理應為自己負責,照顧好自己,深根入地扎實地活出自己的強大,不應成為別人生活和精神上的負擔,否則軟弱無力的你,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一連串的抱怨哀怨,止不住重蹈覆轍的輪回,也阻擋不了戲劇性的情感翻船。”
構建一個相互滋養的關係就是優先照顧好自己,只有接納自己,允許自己,才能去無條件的沒有期待地去發生構建親密關係。讓我們學會真正的愛自己,拿回愛自己的本能。
邊界意識是武志紅老師提出的理念:我的事,我說了算。你的事,你說了算。但是在我們中國式大家庭中的現狀更多是:我的事是你的事,你的事是我的事,我的事是所有人的事,所有人的事都是我的事。
事實上我們只需要管好自己和A的關係,和B的關係。而當我們介入了B和C的關係中,矛盾也就因此產生了。
交流就是我們所謂的“溝通”,而溝通應該是平等的,是允許雙方提出各自的觀點,是觀點與觀點之間的碰撞和融合,而非辯論賽,這裏面沒有正方和反方。如果把交流當成了證明自己是對的,以此來改變對方,那麼對方也只能用沉默或者爭吵來堅守自己的邊界。
因此,不要試圖用交流來做道具,扮演著入侵者的角色。有些家長也是,不要拿交流來做幌子,對孩子扮演著恐嚇、威脅、甚至是精神綁架的角色。
李雪說:父母真的不需要完善,只需要守住自己的邊界,也就是給了孩子一個自救和圓滿的機會。愛他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願。
邊界讓我們知道了在允許、尊重別人做自己的同時,適時地給予足夠的支持、信任,用祝福來代替擔心。
感謝那些在關係中,讓我們受到傷害的那些人和事。對方傷的不是我們這個人,他只不過是把我們內心隱藏的情緒和匱乏感拉扯出來了,這是給予我們一個自我修補、自我完整的恩典。
02
透過不同的生命,擴張生命的包容度和彈性
大倩倩說:儘管我們從蹣跚學步,到生活獨立,可內心並沒有真正獨立。大事小事總是喜歡找人確認,總想要標準答案。情感上依賴家人、同事、朋友,一直到依賴感情。無形中將原來自許的成長標準都套到了愛情的對象身上,這就是我們在親密關係中屢屢受挫的根源。
在這個根源下,我們找自信、找安全感,找一切我們要的東西,一旦對方沒有滿足我們,各種各樣的情緒也因此而產生,所以各種標籤“癡心女、負心漢”也應運而生。
如何去解決這種二元對立的評判心呢?
昨天我看到薩古魯的一句話:你我皆是一點以某種特定方式運作著的能量。
那麼,你、我、他,亦或是它,又有何不同?皆是相同的能量,而它也可以是岩石、是泥土、是樹.....你可曾見過好樹、壞樹?好的泥土、壞的泥土?因此接納自己,接納別人,允許自己,也允許別人。
既然萬事萬物乃至你、我皆是能量,能量哪有什麼好壞對錯之分?身為能量的我們既是一個整體,又是整體中獨立的個體,每一個個體全然地負起自己責任的同時,我們亦尊重每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的方式。
管他是像一棵樹一樣站著,還是像一坨泥一樣躺著?畢竟是由這些千姿百態面相的個體成就了萬事萬物這個大的整體,存在即合理。
不去評判,不去試圖改變另一個能量的存在方式,不去試圖用自己的標準去框架對方,而是用心去欣賞只有屬於他的那份獨特之美。與其徒勞的比較和期望,不如先用愛完整自我。
書中說:兩人之間的差異與距離從來就不是問題,問題在於:你對愛的定義有多寬廣。當與伴侶之間的差異足夠大時,同時我們也多了一個經歷別樣生命狀態的機會,為我們有限的生命注入了包容與彈性。在我們中國文化中,凡事講究圓滿,關係、感情也不例外,當南極遇到北極,不就是一個圓嗎?所以,有差異的兩個人在一起又有何不可?不就是大倩倩在前一次的分享中說的A與-A的融合理論嗎?
當遇到負面情緒的伴侶或朋友時,我們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熱衷於去回應他、試圖激勵、改造他,我們應做的只有也只能是為自己負責。夜鶯老師說:我們回應萬事萬物的能的力是無限的,而我們的行動是有限的。
做為伴侶的我們,不要剝奪對方去為他自己的生命負責的權利,面對他負面的情緒,或者爭吵時,我們帶著覺知而覺醒,選擇跳出原有固化的模式,重新改寫故事,演繹一場嶄新的劇情。
在我失敗的婚姻中,先生在最後一次婚外情中經歷了一場大病,病後留下失智、抑鬱等後遺症,我們的生活水準也從天堂跌到了地獄,從小養尊處優的他也或許是病情作祟,情緒屢屢失控,一度活成了一具只會抱怨、吃喝的皮囊。
我在這三年中,對他講身邊朋友的故事、讀經書、耐心勸導、發飆式的激勵.....用盡了所有我能想到的辦法,都無濟於事,每次都以他大聲咆哮,我獨自回房間默默流淚告終。後來,也許是我的耐心已經耗盡,也許是徹底對他的放棄。我不再對他說教,更不過問他的任何舉動,只是盡親人的義務帶他定期回珍。慢慢地他竟然偶爾會在我出門時,也跟著出去,開始一個人練習寫字,開始在天氣好時,一個人也會背著包包出去走走。每當看他做這些時我就會不著痕跡地誇他幾句。
即便是一個抑鬱的病人,他也有自己不可侵犯的一面。所以,面對負面的情緒,我們最好的方式就是允許他真實的表達自己,做一個默默傾聽的聽眾,做一個默默在身邊協助他找到可以改變他事物的陪伴者足以。當然,如果只是一個沒有交情的朋友,那麼,還是遠離好了,畢竟我們不是救世主,沒有拯救全人類的能力。
03
臨在當下,走出劇情,不憂過去,不懼未來
在如今這個網路如此發達,獲取資訊如此便捷的時代,要找關於如何經營好關係的知識太容易了,觸手可得。重要的是,當我們要把這些資訊、知識用在現實中去實踐,也就是輸出,才會真正獲益,才能真正扭轉人生中所有的關係,也才能藉由良性的關係讓我們的生命中出現更多的可能性。
過去的已經過去,又何必執著地憂心忡忡緊抓著不放?未來,是由每一個當下堆砌出來的,我們又何必對當下視而不見,去沒來由地恐懼?
而我們每次的摩擦、爭吵、矛盾,細細想來,可不都是為了過去與未來?正視當下,活在當下,沒有擔憂與恐懼,用負責、誠實的姿態綻放,又何須他人一個承諾?沒有了承諾,謊言將無處遁形。
書中說:愛是心的本能天賦,欲望是頭腦中的幻想。給對方以自由,是愛最美麗的模樣,不要用爭吵中語言的刀去斬殺了當下。全然地活在當下,沒有了編制劇情的引子,爭吵也沒了來源。當我們覺得問題不再是問題,問題也將不再存在。
這讓我想到了劉若英的書《我敢在你懷裏孤單》,尊重、接納對方的生活習慣與方式,和而不同,允許彼此在婚姻中擁有一塊屬於各自的自留地。
結語
一切發生的外在,都是源自內心的映射。讓我們感恩在一切的關係中,從對方身上看到我們真實的自己。當我們用愛的眼睛去看,所見都將是愛。
在所有關係中,無論是伴侶、親子、婆媳、朋友還是同事, 所引發我們的那些情緒,都是記憶的重播,都是給予了我們和內在小孩一起清理的寶貴機會。
我們都本自具足,當意識到我們本身就是愛,我們自帶光芒。所經之處因我們而溫暖,就再也不會因為期待得不到回應而受傷,所有的關係都將自然而然的成為彼此的滋養。單身的你也會因著愛,而來到你生命中的人也絕非等閒之輩,那麼幸福也終將伴隨著你。
感恩大倩倩的深度剖析《愛情覺醒地圖》,願有緣看到此文的你,在關係的“道場”中圓滿、幸福。謝謝你,我愛你。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