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2日,我们国培班全体学员共同观摩了6节精品课例,聆听了3位执教老师的设计思路和方峥嵘、任颖和安冬三位教育专家的专业点评。感谢章乐和唐燕老师的精心组织,让我们有机会沉浸式地进行课例研究,通过课例的观摩、授课老师的反思和专家的专业点评去多方位思考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
这一天的活动下来,我脑海中一直在追问一个问题:何为一节好课?这6节课都是千磨万击出来的精品课,是从成千上百个课例之中脱颖而出的优秀课例。可是我们在观摩之后还是能够发现不少问题,还是有很多值得探究和思考的地方,不少学员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提出了一些很犀利的点评。活动结束之后,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何为一节好课,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查阅了一些资料以后,我感觉孙彩平教授对于一节好课的标准可以作为考量,我也想以这些标准谈谈我自己对《父母多爱我》课例的看法。
一、教材内容的深度解读
无论是授课的陈嫱颖、任沛颖等老师还是方峥嵘、任颖教研员都提出了自己对教材解读的思考,特别是任颖老师提出的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说是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任老师提出了纵向梯度——立足整套教材,把握进阶中的年段目标;横线逻辑——基于整个单元,明确关联中的各主题。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明晰的备课思路,我们在进行教材解读时,不仅要见树木,还要见森林,要深入理解这一课的教材内容,要把握好它在单元中的定位以及和本单元中其他课的关联,还要把它放到整册教材中去进行梳理,明确教材之间螺旋上升的前后联系,从而明晰这一课的定位和教学主题。在我们进行深入的教材解读之后就好明晰《父母多爱我》第一课时《父母默默的爱》是爱的体认,要让学生发现爱,感悟爱;第二课时《多一些理解》是爱的体谅,要让学生辨析爱,理解爱。
二、教学目标的精准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个人认为要建立在研读课标、解读教材和进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三上《父母多爱我》一课分两个课时,我们要确定两个课时的目标,我们可以结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以下学段目标进行研读。
核心素养 具体表现
道德修养 孝敬父母,尊重师长,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师长的辛劳。
健全人格 学会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对他人有同情心。
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
责任意识 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会承担家庭责任。
以上是我们结合本课学习内容,从课标中摘录的相关学段目标。在对教材进行充分研读之后,我们也明晰了本课两个课时各自的教学主题。第一课时《父母默默的爱》主要让学生去发现和感悟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第二课时《多一些理解》则是让学生辨析父母对自己的爱,理解父母的爱。那么,要精准确定教学目标,还得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进行学情分析。我们要了解班级学生的家庭构成情况,是否存在一些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留守儿童、二胎、三胎家庭等复杂情况,还要多角度了解学生对父母的认知,对家庭的态度,只有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儿童的立场进行教学。
所以,对于唐燕老师让我们探讨的教学目标问题:第一课时中,侧重让学生表达对父母爱的感恩,还是让学生体认父母的爱?而在第二课时中,我们侧重让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的方法,还是让学生听见父母的心声、对父母多一些理解?
我的解答是:第一课时中,主要是让学生体认父母的爱。教材中设计的爱心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父母对自己的爱,阅读角《妈妈喜欢吃鱼头》“妈妈把鱼肉给了外婆是爱外婆,外婆把鱼肉给了我,是外婆对我的爱,我们生活在充满浓浓爱的家庭里,同时妈妈这样爱的榜样是给我爱的教育,这份爱的教育形式也是妈妈对我的爱。”从细节中去体会爱的传递和爱的美好。这些都属于爱的体认范畴,而且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道德认知也处在萌芽阶段,我们要做的也是要让他们懂得从生活点滴之中去感受和体认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在第二课时中,我们侧重应让学生听见父母的心声、对父母多一些理解。根据教材内容的解读,我认为是侧重让孩子听父母的心声,对父母多一些理解。因为爱的表达方式是多元的,但是成人和儿童的视角是不一样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生活体验比较少,还不具备对一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具备一定的共情能力,他们对爱的理解可能停留在对他们要求的满足或者父母尽量想办法给他们舒适的学习、生活条件的基础之上。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侧重让孩子听父母的心声,对父母多一些理解。但是,我们还要教会孩子辩证的看待问题,告诉孩子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的关爱,对父母一些偏颇的做法,老师也要对孩子进行正面的引导。
三、教学内容的适切选择
孙彩萍老师指出:“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如果认真解读教材、了解学生,就会发现教材中的内容有些可能是很适合自己的学生,有些内容也许不太适合自己所在的地方与教育情境,所以教学内容要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合理地取舍非常关键。”在观摩了六节课例之后,我觉得湖南的陈嫱颖和胡雅婷两位老师对教材内容的选择是比较合适的。她们通过合理的教材内容选择落实了班本化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了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科学的拓展和合理的选择与取舍,进行合理的课时划分。其中我比较欣赏陈嫱颖老师做的课前任务二,让学生收集父母做过让你印象最深,最感动的事,还有运用了《小海洋的故事》进行交流分享。
四、教学活动的智慧实施
一节出彩的好课最关键的就是活动设计。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但要想真正上好课,更重要的是课的实施。在六节课例的活动设计中,我是比较欣赏湖南的陈嫱颖和胡雅婷两位老师的活动设计,她们两节课的活动主题十分明晰,也做到了前后关联,层层递进。
父母多爱我
第一课时
活动一 名字里的爱
活动二 爱的大搜索
活动三 爱的分享会
活动四 爱的捕捉器
父母多爱我
第二课时
活动一 爱的吐槽会
活动二 爱的接收器
活动三 爱的对对碰
活动四 爱的助力器
从这些活动中,可以看出老师进行了精心的活动设计,也选取了明晰的活动主题。但是在评课环节,不少老师在六节课例中找到一些环节进行犀利的点评,我认为那是因为教师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还缺乏一定的教学智慧。在六节课中,对于一些教学活动的设计,我个人是存在不同的看法的。比如:
有一节课中所做的“拽皮筋”去体会与父母沟通理解的重要性的这么一个教学设计我是完全不认同的。学生“拽皮筋”产生相反力造成皮筋断裂去比喻亲子之间关系我个人认为是不恰当的,这是对亲子关系的片面和刻板认识,这样做会固化学生思维,也起不到真正的教育目的,甚至还偏离本课的教育主题,甚至个别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也不太明晰意义何在。因此,对于这样的教学活动,老师还是应该舍弃,可以创设更多亲子沟通交往的温情画面去唤醒儿童对父母之爱的理解。
另外,课堂中的师生对话,课堂生成也是教学活动的智慧实施,为什么很多老师在课后对课例中的一些观点进行激烈的讨论,我个人认为,这也是需要我们从教学智慧方面去思考,因后面内容会谈及,这里不做过多赘述。
五、德育意义的巧妙通达
孙彩萍老师指出:“要想使道德与法治课成为名副其实的德育课,德育意义的通达是关键。道德与法治课要让学生感受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守护,对幸福人生的成全。”德育意义的通达,在这六节课中有些课做到了,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值得我们反思。
有一个教学环节是老师布置了向父母表达爱的作业,有一个学生精心制作了一份水果拼盘给妈妈品尝,妈妈却责怪他不好好珍惜时间学习去做这些无用之事。对于这样一个事例,老师让学生进行讨论:“你是否也觉得这样的行为是毫无意义的?理由是什么?”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这是孩子在表达对妈妈的爱,妈妈应该接受,而不是指责。老师否定了家长的做法,认可了孩子们的看法,这是值得肯定的,假如老师再进一步去引导孩子孩子如何跟妈妈平等地沟通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会更好。
在一节课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画面让我感到很心疼:一个学生说自己已经很照顾妹妹了,但是妹妹哭了,妈妈就不分青红皂白地责怪她。老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引导是“妈妈生两个孩子的艰辛,骂她是爱她,所以以后她要更好地照顾妹妹。”在我看来,老师在课堂中只把目光放在了父母身上,没有放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进行关爱和引导。这样的“理解”在老师看来是达成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了换位思考,并且理解了家长的苦衷。可仔细倾听的人就看得出来这是畸形的理解,这是卑微的亲子关系,或许这无形之中会让姐姐形成讨好型人格,甚至是对家庭关系理解的偏差。我认为这样强加给孩子的理解,只会造成孩子心灵的痛苦,没有体验到生活的幸福,这没有落实德育意义的通达。我们也要让孩子认识到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建立在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之上,让孩子具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立认知意识,而不是盲目地理解和认同父母的做法。爱是父母和孩子的双向奔赴,既要孩子理解父母,也要父母从孩子的角度去尊重理解孩子。建立在平等和尊重上面的亲子关系,或许会给孩子更多幸福美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