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几遍,经过张老师的领读、大家分享,加深了对《论语》的认识。它是一套丰富的知识体系。它包含着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有人统计,《论语》包含有有一百多个成语,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所以,《论语》应该成为我们中国人心中的圣经。
读《论语》,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人生信仰,树立人生理想。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们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能教会我们价值判断,提升价值判断能力,成熟心智,明辨是非,懂得善恶美丑,是我们一生进退选择的依据。
一、核心思想是“仁”——仁者无敌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从造字法来讲,“仁”,从人从二,从人,表示一个站立的人;从二,表示:(1).代表数目字,复数。指"不仅是我一个人,还有我以外的很多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心比心对待每一个人。二代表天、地,指做人要效法天地。三代表天、人、地三才。仁字从二不从三,即要化掉人心,只怀天地心,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来为人处事,即有博爱心、包容心,自会产生仁爱心。这是个人自我提升之道。
“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接下来我们一起思考,如何认识“仁者无敌”?首先,我们一起来走进《论语》看看孔子眼中的仁是什么?《论语》一书中,“仁”字一共出现了109次,58条。对于仁的概念,孔子并没有具体的定义,但是却写出了仁与不仁的表现,下面摘录重要的章节和大家分享:
1、“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 意思是仁的基础是“孝顺爹娘、敬爱兄长”
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4-3)意思是:“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也就是说,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3、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只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5-10)意思是:子贡问怎样修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磨快工具。住在一个国家 ,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与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4、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6-30)意思是:只要自己站得住脚,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能够就眼下的事实选择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
5、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2-1)
意思: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6、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12-3)意思是: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说话慎重是孔子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仁人的人所提的要求之一。
7、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13-19)意思是:孔子认为“恭”、“敬”、“忠”是仁的基本内涵。
8、子曰:“刚、毅、木、讷近仁。”(13-27)意思是:孔子把刚毅果断、言行谨慎、朴实无华做为“仁”人要具备的气质。
9、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17-6)意思是:孔子说:“能够将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五种品德推行到社会上的,就是仁人了。”
10、樊迟问仁。 孔子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6-22)有仁德的人,首先付出艰苦的努力,获得的结果放在后边全不计较,便可以说是"仁"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那么,从《论语》中对仁的描述,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仁”是什么:
第一、仁的基础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第二、有正确的爱和恨。
第三、面对困难迎难而上,舍己为人,不居功自傲。
第四、只要自己站得住脚,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第五、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第六、说话慎重。
第七、“恭”、“敬”、“忠”是仁的基本内涵。
第八、刚毅果断、言行谨慎、朴实无华
第九:恭、宽、信、敏、惠(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
第十,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知道了什么是仁,还要知道什么是不仁?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不仁)(1-3)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心理不平衡的人,肯定是不仁德的人。(4-2 )
3、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7-21)
通过上面三段话,我们看出,孔子认为,首先,不孝是不仁,巧言令色是不仁。还有,没有积极乐观、平稳的心态,是不仁。这三种不仁的表现,只要有其中一样品质,就是不仁了。而仁则相反,需要具备很多的条件才是仁,但是只要有不孝、巧言令色、心理不健康或没有积极平和的心态,三个里面有一条,就是不仁。
所以,要做到仁是太难了!那么,最高境界的仁是什么?
孔子所说的最高境界是仁,即“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一个可以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得稳,才能够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腾达,一定要有足够的实力,才能够更好地周济众人,博施济众。如果一个人真的在能力上、精神上和人格上站得稳,那这个人就是真正的仁者了,仁者是无敌的。
其实,不仁的表现很多,《论语》中没有很直白地说出来,但在很多章节中都有暗示
依据我们对仁者的判断标准,三者之中,最关键的应该是一个人精神上能站得稳了。而人的内心是最容易被外物所困扰和诱惑的。
因为如果一个人内心真的仁慈、无私,必然守其纯朴,不被外物所牵,守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生命就会返回到初始的状态,即回归到人的本性。
在浮躁的世界中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不受外界的干扰。这时,他就会不出门户,也能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也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这时人就会生出大智慧来,生出大智慧了;仁者的心就安定了,知道生死是因为什么而引发的,内心就会生出凛然正气,生出凛然正气,人就会勇武双至,勇往无前。静能生慧,悟出大道。
因为“仁”而聚集人的智慧和勇武,这就是儒家所说的智、仁、勇“三达德”,这样的人通达生命之道就达到了最高境界,也就最容易走向成功。所以说仁者无敌。仁者一定是大智大勇之人,一定是内心强大之人,一定也是感悟到生命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