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文学和艺术的统称,是人们对生活的提炼、升华和表达。这句道破本质的定义性文字,让人对文艺心生敬仰。死盯一部文艺作品,品味其生活来源的点点滴滴,再扔回生活的大铁锅继续烹煮,经得住反复咀嚼。
曾经,文艺是一部史诗!
文艺青年,一个身份标识,爱好文艺,不会挣钱;因为穷,所以更加痴呆,爱自由,个人主义色彩强,浪漫主义情怀浓。大批大批的文艺作品让人眼花缭乱,穷凶极恶的笑、挥之不去的愁、难缠无解的焦虑、照猫画虎的浪漫,只为了最终那一句:你懂我吗?没人懂我!
如今,文艺成了雾霾!
文艺开始流行的年代,正是人们意识到物质生活飞速前进伴随着精神生活加速衰败的年代,是物质生活由于缺少品味支撑而干涩酸苦的年代。文艺的兴起,让人们有了修缮物质世界的动力。无论是对生活不满的人,还是物质充裕却觉得缺点什么的人,文艺都能用其独特的抒情性思考方式填补空白,抚慰心灵。
最初,文艺是物质生活的精神气质!
今天,文艺依然流行!这原本是一件好事,然而“文艺”和“文艺青年”却被加上了引号。
在我们跻身的年代,蛋糕也有可能是羊肉串的味道。“文艺青年”将“文艺”的抒情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语言还是举止,文艺被表现成了一种全无分寸感的腔调,再借着流行的规律,文艺变成了整齐划一的口号,“文艺腔”变成了矫情,甚至滥情。
在我们跻身的年代,向左走向右走成了固定思维。文艺所代表的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被视作是对物质生活的背叛,于是有了极度追求精神生活幷反物质的“流浪者”、“穷困的文艺青年”,文艺被理解成了“不切实际的精神幻想”。
显而易见,流行的文艺好像行走的小强,它带起了另一种流行,那就是对文艺的嘲笑。
这种嘲笑毫不留情毫无辨识地抹杀所有文艺。嘲笑者大肆鼓吹物质至上,金钱万能,会将你花300块钱买书当成笑柄,笑期无限。
于是,对决开始了!“文艺”的“文艺青年”和“反文艺”的“嘲笑者”展开了殊死搏斗:“哎呦,你这个坏人”VS“娘娘腔”,“花落如我心伤,何人能懂”VS“no zuo no die”,“我也想要这样的欧巴……”VS“别做梦了,你的欧巴在这,赶紧干活去”。最终,个人战升级为群体战,网络直播!
说到底,文艺只是生活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口味重的多来点,口味淡的少来点,各放各的调料,各吃各的面条,有什么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