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成绩出来,几家欢喜几家愁;中招录取分数线出来,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今天,中招录取结果出来了。被录取的同学兴高采烈的发来录取信息,而没有被录取的同学则是尤其安静。
这是今年郑州市各公办高中录取分数线。
今年郑州市中招建档线是449,而第二批次学校的最低分数线是565,也就是说今年低于565的学生就上不了公立高中,而郑州市的公立高中费用很高,很多家长吃不消,尤其是外地在郑州打工的家长,再加上花了钱也不敢保证孩子能考上打下,在这种压力下,就有很多孩子上了中专。
很明显,现在中考的政策有意识的在搞分流,也就是说无论学生考的好坏,只有50%的中学生能上高中,一小部分学生选择私立学校,大部分上中专。但是中国人对于中专是带有歧视色彩的,事实上中国的职业教育确实没有让人看到希望。很多孩子上了三年中专,对于找工作并没有什么用。但国家为什么不让更多的孩子上大学呢?因为国家没有那么多的就业岗位提供给大学生,而基础的技术岗又没有人去做,所以国家就会从政策上改变方向权衡就业的压力。西欧一些国家就是实行双规学制,一轨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培养的是精英教育;一轨是小学——初中——中专,培养的是职业技术工人。当然,这种政策是有利有弊的。
今天与外校的一个老师聊天,问了一下她们班的考试情况,据她介绍,一个班级一半多人考了600分以上,她意难平的是很多孩子滑档了没能如愿上第一志愿。听完她说,我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我们被这个社会裹挟着参与内卷,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是面临着没有公立高中上学,亦或是接下来去上中专。
在此,我想表达我对成绩的看法。在现实面前成绩真的很重要,没有成绩,这么小的孩子就没有高中上,家长就会非常焦虑孩子的未来。学校改革模式千万种,还是以成绩为核心,无论是“堂清、日清、月清”的衡水模式,还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高效课堂的永威模式,亦或是“翻转课堂”的北京四中模式,没有成绩就没有人认可这种模式。原来的我总是会看重一个孩子的综合素养,看重的是一个孩子的整体能力,我总认为孩子只要有能力,未来依旧前途无量。但现在我不禁问自己,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就没有能力了吗?有成绩又有能力这样不是更好吗?我们这样的农村初中的培养目标到底应该是什么?有责任有担当的普通人吗?
一所学校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家长的认可,靠的还是升学率。
这社会,让人举步维艰啊!
不管怎么样,仍旧心怀希望,相信前途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