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我应该在读唐朝的诗人们,大概刚读到杜甫。因为我的记忆力不允许我很久之后还能背大段诗词。比如现在合上本子,我会忘记“群帝”,忘记第五句。校对发现还有别字,我当时把“霍”写成了“耀”,不是因为激动,就是记错了。
我写完是不回看不审查的,那只会让我开启无限地自我批评。我清楚的知道,对于情绪我需要的是释放,而不是增加。
看街舞让我得到了一些释放,当然只限于我。后来推荐给朋友过,有人喜欢,有人无感,但再没有人像我那样入迷。是因为我当时迫切需要一个出口?还是我本就容易深度投入?还是缘分?我不知道。也许都不是,也许都是。
总之他成功转移了我的注意力,让我在沉浸的时候忘却了一些生活的苦。
每次看王一博跳舞的时候,都会有明显的情绪释放,或者说是情绪流动。怎么形容呢?
像读到一本喜欢的书,那感觉很像严肃闷热的盛夏吹来一丝活泼凉爽的风,也像醉酒后的陶然,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其实醉酒本身没有这么美好,韦苏州写得比较美好)
记得当时和朋友分享此事,过程不记得,内容不记得,但结果我记得,她说:“你是被他圈粉了”。
“我追星了?我不知道啊!”
第一时间查了百度,“追星是一种粉丝对明星的崇拜行为”。要有崇拜,还要有行为。崇拜,够不上,我不跳舞。行为,看跳舞算吗?
按百度的标准应该不算,“他们首先通过电视等传媒渠道认识偶像,继而产生一种迷恋情绪,欣赏那位偶像的一切作品和本人,甚至与其有关的一切事物”。
这让我想起第一次见人追星的情景。
那是五年前,我们医院新来两个实习的小护士,住我隔壁,形影不离。有天夜里她们忽然吵架,动静很大,我不得不从温暖的被窝爬起来劝架。当听到她们在互相指责对方的老公,我惊到无言。
回过神后理了半天,发现她们说的老公就贴在墙上,两个我没见过的男明星。刚开始我信以为真,还想,知道你们家庭条件好,但不知道是能嫁明星的那种,来我们这干嘛呀,体验生活?听到最后,那是她们假想的“老公”。我第一时间往后退!转身跑!内心只有一个想法:如果我劝架被打,她们是不是不用负责?
当时我还不知道有些粉丝会管偶像叫“老公”,以为那样的臆想是不正常的。但悄么声观察一阵子发现人都挺正常,也就恢复如常。后来知道,她们会不定期飞出国看演唱会或参加活动,会买很多周边锁在两个大箱子里并叮嘱我们不能摸不能碰。她们吵架是因为喜欢的男团解散了,又各自追着团里不同的人,有时候理念不合。
这是一种最符合百度标准的追星,如恋爱般,热烈而盛大。我远远不及。
我知道迷恋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对某一事物过分爱好而沉溺其中难以舍弃”,于我而言,是书籍,是那个三次无果都舍不下的人。
对于王一博,我喜欢的不是他这个人,也不是舞蹈本身,应该是他跳舞时的状态,那种舍我其谁的状态,特别畅快!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那时,总有人说我不自信,说的人多了,我便信以为真。我当时又固执地认为,不自信的人是不能成功的,是不被人喜欢的,我必须找回自信。一时找不回,更痛苦万分。
看到那么自信,那么闪耀的一个人,我就特别想知道他大脑是怎么运作的。
心理学上有一个NLP(神经语言程序学)理论,可以通过“模仿”他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修正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说人话就是,了解王一博培养自信的身心经验,学习这个经验,我就可以拥有和他一样的自信。
理论只是理论,还要躬行。怎么行动我得找一找,记得那本书叫《重塑心灵》,应该是两年前的老书,当时还因为写这本书的书稿把头发薅掉无数根。
晚上回家翻箱倒柜找到了它,翻了几页,头疼,完全读不进去。我向来不喜欢看费脑子的书,本不是个热爱思考的人,也没有那么爱学习,读书只为追求快乐而已,何苦为难自己?叹口气,把书又塞回了箱底。
塞回去又自责起来,为什么我不去改变自己,明明我是知道方法的,为什么我不能照做?我如此糟糕却又如此懒惰,我看不起这样的我自己。
我不能接受我是这样一个人,我开始给自己找理由,为什么我知道方法却没有行动力?也许我持续严重失眠,体力不足、精力不足、能量不足。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吗?不,我不能骗自己,我的“心”也不足,我想改变的心不够虔诚、不够坚定。为什么我连“心”都没有力气?
我埋头想了很久,想起一本书,《象与骑象人》。我的“心”(欲望)好比大象,“脑”(理智)好比骑象人,我前进的方向是被“心”(大象)支配的,只有“心”可以驾驭“脑”,而“脑”不能驾驭“心”。所以当我的“心”没有欲望和动力,我的“脑”将无法支配我的身体。只有“心”和“脑”同步的时候,人才能知行合一。我知而不行很正常,我一袋大米都扛不起的小身板,怎么能强过大象呢。
人就是这样的,理智上的认同,无法驱动我们去做一件事,只有情感上的认同,发自内心的认同,才能促使我们有所行动。就好比我们公认一日三餐到点就要吃饭,但如果我们不饿,到了点我们可能也会拖延,而如果我们饿了,不到点也会主动找饭。
所以,我不是懒惰也不是拖延,我只是没有对“王一博”心动而已。
安慰好了自己,我终于可以爬上床去联系周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