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说到岳阳楼,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但很少有人知道,岳阳楼最初名声鹊起是因为开元名相张说。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说被贬为岳州刺史,在巴陵城楼旧址上修造新的楼阁,取名为岳阳楼,岳阳楼至此正式得名,因此有张说为“岳阳楼之父”之说。
张说,字道济,河南洛阳人,唐朝政治家、文学家。
他历经四朝风雨,三次拜相,三次被贬,一生文治武功,是当时政坛和文坛的双重领袖,他执掌文坛三十年,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号称“燕许大手笔”。
作为唐代文坛的一代文宗,他具有极高的文学造诣,他是德高望重的文坛领袖,是文坛新秀的最大推手,是这些新人命中的伯乐。
张说执掌文坛的几十年,提携了众多的文坛新秀,为唐代文学良性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古时的诗人,无论你多么才华横溢,文采出众,总是难逃被贬谪的命运。
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如此,北宋的苏轼、黄庭坚和秦观等亦如此。
他们之中或是直言不讳、嫉恶如仇,或是是受人牵连,或是被人陷害,总之,他们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作为宰相的张说,同样难逃此厄运。
据说,张说因为脾气暴躁、性格执拗,得罪了很多权贵,于是被贬到洞庭湖畔。
梁六,潭州(今长沙)刺史梁知微,他是张说的好友。
他当时途经岳州(今岳阳)入朝,张说此时正被贬为岳州刺史,便热情地接待了他,但很快又要为他饯行。
在为梁知微举行的送别宴会上,诗人心怀怅惘,即兴创作此诗。
洞庭山(君山)靠岳阳很近,所以题云“自洞庭山”相送。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唐•张说
赏析
这是唐代大臣张说的作品。此诗通过对洞庭湖景色的描绘,寄托着作者宦游异乡的沉郁心情和对朝廷的思恋情绪。
在诗中,诗人的心绪始终与洞庭湖山水相伴相随,洞庭湖、君山的山水色形,被抹上了诗人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
全诗即景遣怀,寓情于景,不显刻划而意境自现;韵脚分明,音律优美,是初盛唐之际七绝的成熟之作。
这是送别之作。诗中送别之意,若不从兴象风神求之,那真是“无迹可求”的。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放眼遥望巴陵地区洞庭湖一带的秋景,成天看到的就是这孤独的君山漂浮在水中。
梁六:即梁知微,时为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途径岳阳入朝。
洞庭山:即君山,位于岳阳市西南的洞庭湖中,风景秀丽。
巴陵:郡名,即岳州,今湖南岳阳。
孤峰:指洞庭山,即君山。
首句说到“巴陵一望”,后三字忽然咽了下去,成了“洞庭秋”,纯乎是即目所见之景了。
这写景不渲染、不著色,只是简淡。如见湖上秋色,从而体味到“巴陵一望”中“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怀。
这不是景中具意么,只是“不可凑泊”,难以寻绎罢了。
第二句说气蒸云梦、波撼岳阳的洞庭湖上,有座美丽的君山,日日与它见面,感觉也许不那么新鲜。
但在送人的今天看来,是异样的。说穿来就是愈觉其“孤”。否则何以不说“日见‘青山’水上浮”呢。
若要说这“孤峰”就是诗人在自譬,倒未见得。其实何须用意,只要带了“有色眼镜”观物,物必著我之色彩。因此,由峰之孤足见送人者心情之孤。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传说这君山上曾居住着神仙可惜未能得见,我的心潮随着那荡漾的湖水绵远悠长。
闻道:传说。
神仙:指湘君、湘夫人等传说中的神仙。
悠悠:悠长。
诗人目睹君山,心接传说,不禁神驰。第三句遂由实写转虚写,由写景转抒情。
从字面上似离送别题意益远,然而,“闻道神仙不可接”所流露的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与别情当有微妙的关系。
送人入朝原不免触动谪宦之感,而去九重帝居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也算“登仙”。
说“梦见长安陌”是实写,说“神仙不可接”则颇涉曲幻。羡仙乎?恋阙乎?”
诗以神行,使人得其意于言之外,若远若近,若无若有,这也就是所谓盛唐兴象风神的表现。
最后一句“心随湖水共悠悠”,这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尾,浓厚的别情浑融在诗境中,“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死扣不着,妙悟得出。
借叶梦得的话来说,此诗之妙“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能到”(《石林诗话》)。
此诗则通体散行,风致天然,“惟在兴趣”,全是盛唐气象了。
作者张说不仅是开元名相,也是促成文风转变的关键人物。其律诗“变沈宋典整前则,开高岑后矫清规”,亦继往而开来,而此诗则又是七绝由初入盛里程碑式的作品。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