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是一个不准确的表述——为了更好的自我理解,我们必须弄清楚自己心灵是怎么运作的。在忙乱叠加疫情的年底,没有整块时间阅读,只好采取这种方法来保证阅读质量。
我们的心灵是处理信息的利器,是我们自己唯一可以用来跟外部世界建立连接的枢纽。所有我们通过感官获取的信息,只有在经过心灵的处理之后,才可以获得意义,才可以成为构建自我的零件。但心智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自身对信息的反应有时候会被我们误认为是信息本身。这一点是需要注意的。
理智脑负责建立意义体系,也就是判断形成我们生活的各种事件是否有意义、这种意义指向哪里;情绪脑用来判断这种方向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所有的事件构成了我们的生活,这些事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我们对这些事件持怎样的态度——情绪情感反应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我们有没有自己追求的目标——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精力投放到哪里?
也可以说:我们是否可以用一个目标来统领我们的精力投放,以此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从而创建一种能带来积极情绪反应的趋势或者过程?
理查德.保罗用以下例子来说明思维、情绪和欲望之间是存在紧密联系的:人们判断自己受到了威胁,就会感到恐惧,就会产生规避——逃离或者攻击产生威胁的的东西的欲望。
这个模型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感受和情感并非都是思考的产物,思考和欲望、思考和行动之间也并非是严格的因果关系,甚至感受和行动之间、感受和欲望之间也不总是有必然的联系。
这个模型的意义,也许仅仅在于简化了思维。
更简化的模型可能是:人类一切行动的驱动力都包含在追求快乐和规避痛苦之中,我们建立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判断快乐和痛苦的概念体系,需要思维——理智——的参与,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去满足快乐的需求和逃避痛苦的需求,也需要理智的参与。我们需要分辨即时满足和长久利益,需要权衡肉体的快感和精神的满足,我们需要创建并且不断刷新自己的概念体系、不断修正构建判断、权衡、选择和行动的整个体系的原则,并且保证这些原则被一致性地使用。